| [1] 杨庆. 抑涡孔气膜冷却流动与换热机理的大涡模拟和实验研究[D].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3.[2] 刘晓红.小孔辅助结构对气膜冷却效果的影响[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3] 孙璐, 章大海,曾敏, 等. 开槽前扩孔及复合角对气膜冷却的影响[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9, 30(10): 1723-1725.[4] 陈鑫, 何立明,于锦禄, 等.利用横向槽改善气膜冷却效率的实验[J].航空动力学报, 2010, 25(2): 291-294.[5] 李佳, 韩昌,任静, 等.基于压敏漆的带横槽气膜冷却实验与数值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0, 31(2): 239-242.[6] 李少华,宋东辉. 不同孔形平板气膜冷却的数值模拟[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6, 26(17): 112-116.[7] 章大海,陈秋炀,曾敏, 等.不同横槽结构对气膜冷却效率影响的数值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 2008, 23(4): 611-616.[8] 杨成凤,张靖周.利用楔形突体结构改善气膜冷却效率的数值研究[J].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 2008, 29(2): 32-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