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没有电脑投影的时候,我们上课之前都要自己画图纸展示给学生们,一根绳,几个夹子,一排0号图纸……”多年以后回忆起早期一线教育经历时,李书明眼中始终闪烁着光芒。自1986年从河北机电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他的人生便与教育事业紧密相连,至今已走过38个春秋。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当时我的成绩也算好,学校里又缺少老师。”李书明讲述着进入教育行业的原因,“怀着对教师行业的敬畏和热忱,机缘巧合下当了这么多年的老师。”38年前,大学刚毕业的李书明就收到了留校任教的邀请函,于是他成为河北机电学院机械工程系的一位讲师,与此同时,他没有停止学习,期间在天津大学机械制造专业完成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并获得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进入taptap下载安装安卓航空工程学院任教至今。同时,李书明也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一员,以及天津市智能制造与设备维修技术协会专家组的重要成员。

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做实验

参加企业实习
回忆起本科的学习经历,李书明说:“我至今仍受益于这一阶段打下的坚实的机械制造基础,为后续在航空发动机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是在最开始进入taptap下载安装安卓时,本硕博专研于机械制造的李书明对于民航发动机的了解十分局限。他深感自己缺乏关于民航的知识与背景,于是转身拿着图纸和书本一头扎进发动机陈列室,一张张、一架架地比对学习。

在台湾长荣航空参观
那时,正在主持“民航发动机使用可靠性研究”项目的老教授许春生教授正是看中了李书明这一股“牛劲”,邀请他加入了项目组。在项目研究时期,李书明经常到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北方航空公司维修基地和中国民航安全技术中心实地收集数据,与民航发动机制造公司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功夫不负有心人,2001年李书明作为“民航发动机使用可靠性研究”项目的主力成员,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是学校当年唯一获此奖项的项目。这次项目虽然经历了不少的奔波和挫折,但也成为帮助李书明更好地了解民航行业动态、补充了大量的民航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加油站”,让站在讲台上的他更添了一份“底气”。

在教指委航空航天类专业课程交流和教师培训会议上作为主讲教师进行课程建设交流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
李书明深知教育的深远意义,他不仅致力于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更将立德树人视为己任。他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言行影响学生,成为众多学生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指路人”。

课堂教学
2005年,面对航空发动机课程教材的匮乏,他毅然承担起编写新教材的重任。他参考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光教授的著作,同时结合民航背景,增加了许多民用航空发动机的内容,自编出版了《民用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构造与系统》教材,在现代航空发动机专业的教育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这本教材的及时出版,不仅解决了学生学习资料匮乏的燃眉之急,更进一步开启了航空发动机构造课程建设的新篇章。
学习不息,变革不止。根据教材使用情况和技术的发展,李书明与团队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于2015年编写出版了《民航发动机构造与系统》教材,被列为21世纪民航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如今,面对信息化教育的快速发展,李书明深知课程的革新是教育的动力源泉,要通过不断更新与完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李书明与团队也正在筹备更多数字化教材的可能性,以确保学生们能够学习到最新的发动机构造知识。
李书明带领的航空发动机构造教学团队是一个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具有良好学缘背景的天津市级教学团队,所负责的《航空发动机构造》课程也荣获天津市级精品课程。2019年获批天津市级一流本科建设课程,2023年组织了国家级一流课程申报工作。2013年课程团队荣获天津市级教学团队称号,主持的“航空发动机构造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荣获中国民航教学成果二等奖。
作为发动机系系主任,李书明深谙——“个人之力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与协作才能成就非凡。”面对日益增长的招生规模,他不仅积极吸纳并培育新生力量,更致力于构建一支航空发动机构造领域的教学团队。他倡导的团队精神,强调团结协作、温馨和谐、积极进取,旨在激发每位成员的潜能。发动机系也在2010年荣获全国民航工人先锋号称号。

航空发动机构造课程组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李书明认为师生关系应该像父母与子女一样,既要温柔,也要严格。他鼓励学生上课认真听讲,通过良好的师生互动,形成良性循环。许多毕业生在离开校园后,仍然保持着与李书明的联系,学生们经常向他们敬爱的“李老师”“李教授”传达问候,或是回校探望,或是在出差时与之相聚,分享着他们的成长和变化。一批又一批的“桃李”在李书明的培育下茁壮成长,对于这种深厚的师生情谊,李书明说:“这是我教育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
以德育人,满园桃李芬芳;承前启后,薪火相传颂师风。正值毕业季,李书明强调,“虽然毕业以后一线工作辛苦,但学习到的知识和经验是宝贵的,与其急切追求终点的辉煌,不如放缓步伐,细赏沿途的风光。我们追求的并非仅仅是结果,而是在奋斗的旅途中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我提升的过程。正是这一路上的积累与成长,塑造了我们最终的成功。”


现场教学
李书明鼓励学生们要有远大的目标,但也要从基层做起,打好基础。在国产大飞机时代的到来之际,他看到了航空发动机的重要性,以及民航带来的周边产业的巨大潜力。李书明展望道:“我希望学生们能够学习更多的交叉学科,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同时,我也期待同学们能够运用国外的先进技术,为国产大飞机的维修和发展贡献力量。”

在美国参加AABI航空认证研讨会
满园春色催桃李,一片丹心育新苗。李书明以民航情怀培育英才,以热爱跨越时光,以坚持破除万难。
后记
上次与李书明教授结束访谈,我突然也有一种使命感。
初见时,李教授特别亲和,完全颠覆了我对老教授那种威严形象的认知。进门后,他对我们腼腆的笑着:“我还有几个月要退休了,办公室就留下了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说着,跑到隔壁办公室搬了两把椅子给我们。
朴实,真诚,认真是我采访完李老师的最大感受。短短一小时的采访,李教授侃侃而谈,除了分享经验,更多的便是对后辈的关怀。在采访中,他多次提到自己的学生,言语间充满了关爱与自豪,也让我深刻理解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真正含义。
在此,我衷心祝愿李书明教授退休生活愉快,身体健康,继续以他的智慧和爱心,照亮更多人的人生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