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思政课是研究生立德树人的主渠道,自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以来,我校研究生教育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逐步形成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新模式——“移动的思政课堂”。
10月16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教研室教师带领研究生实践队赴位于河北乐亭的李大钊故居进行实践教学。在去往李大钊故居的大巴车上,郭枝老师对李大钊在天津及日本留学的成长、求学、教学及研究经历进行了详细介绍,分析了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思想的形成。随后年轻老师们和同学们以“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为中心,对党史、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革命先烈事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路党史学习教育,一车思政讨论课。
进入李大钊故居,全体师生肃然起敬。党员同志郑重举起右手,回顾入党时的庄严承诺,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强化对党的忠诚和对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故居内复原了李大钊同志曾经在此生活的陈设,展示了李大钊及家人的照片及曾经使用过的物品等。在参观过程中,大家驻足瞻仰李大钊同志的照片,细观李大钊同志用过的物品,详细了解李大钊的成长,回味他勤勉读书,走出乡村,走向世界。实践队的师生们结合自身,畅所欲言,积极分享了自己的感悟。
来自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崔湘奇同学介绍了李大钊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求学及研究经历,从李大钊如何钻研布尔什维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角度进行了讲解,结合研究生学习,她说一定要学习李大钊身上的报国情怀、钻研精神,更加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让自己用扎实理论,过硬的技术民航强国建设。
来自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博士生李仲明同学着眼创新性和创造力,介绍了李大钊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进行伟大的理论创建和道路,他提出李大钊的创新创造精神,对于自己的学习研究非常必要。从李大钊身上,感悟到了创新的自觉意识,增强了改革创新、科技强国的责任感、使命感。
基础教研室教师孙玉娇讲解了李大钊的教育生涯。李大钊一生没有离开过教育事业,他身上突出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四有”好老师的要求。他有着崇高的理想信念,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年仅38岁的生命;他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每次学生运动、工人运动中都冲锋在前;他有着扎实的学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深厚;他有着仁爱之心,常常接济困难学生。老师们表示,在李大钊精神的感召下,今后要努力既做好“大先生”又做好“教书匠”,为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做出应有的努力。
据了解,本次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移动思政课堂”的重要内容,也是我校思政一体化建设进行的一次改革尝试,通过现场体验式的教学,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将思政课的教学成果落到实处。
此外,在我校2021级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硕士、博士研究生共计6门思政课均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环节,授课教师带领研究生赴红色教育基地学习,涵养和厚植研究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和引导研究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