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3月以来,学工部联合保卫处、研究生院、校团委组织开展以“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为主题的春季学期安全教育月系列活动。通过校院两级联动、科技赋能,实现安全教育从“被动灌输”向“主动参与”的质量提升,安全教育月期间累计开展各类活动及安全检查700余场次,覆盖学生6.2万人次,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稳步提升。
科技赋能,打造沉浸式安全教育新体验。本次安全教育月的亮点是举办首届校园安全文化节,活动采用“一校两区”协同模式开展,在宁河校区梧桐广场、东丽校区学生活动中心广场等开放区域设置教学点位,创新“理论教学-模拟实训-技能考核”三位一体模式,设置VR安全体验、心肺复苏模拟操作等八大实训模块,吸引双校区千余名师生深度参与。
文化节突破“说教式”传统教育模式,融入游戏化思维,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通过“安全护照”集章打卡制度,让参与者获得素质拓展学分和精美奖品,让安全教育生动化、具象化,从“被动听讲”转向“主动参与”。运用虚拟现实(VR)技术模拟火灾、地震等30余种灾害场景,让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掌握应急逃生技能。航空工程学院2022级学生何一凡说:“戴上VR设备的那一刻,浓烟和警报声让我瞬间代入火场,逃生技巧一下就记住了。”

学生学习逃生结绳方法

学生感受VR应急逃生模拟

学生排队打卡安全文化节各类项目
校院联动,构建全覆盖安全教育体系。本次安全教育月采取“校级统筹+学院特色”联动模式,涵盖线上安全知识学习和线下文化活动参与,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教育体系。校级活动多维发力,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线上安全知识竞赛聚焦国家安全、反诈防骗等8大领域,近2万名学生参与活动,平均分达86.36分,航空工程学院梁烨等100名学生获评“安全卫士”称号。“安全在我心”短视频大赛征集各类安全微视频32部,以多维创意深化学生安全认知,其中乘务学院微视频《沉默的回声》以真实案例为蓝本,深刻揭露诈骗套路,叙事充满张力;飞行分校作品《防不胜防》则通过虚实结合的镜头语言,艺术化呈现对安全的深度思考,两部作品共同斩获大赛一等奖(共2名)。

乘务学院作品《沉默的回声》
院级实践精准落地,彰显专业育人特色。空中交通管理学院邀请天津市反诈中心民警白梦婕开展反电信诈骗讲座,结合真实案例,从诈骗手段、大学生兴趣点、防诈口诀等方面进行讲授互动,为学生们敲响防诈警钟;外国语学院打造“安全+外语”品牌活动,推出双语版《安全手册》,举办安全主题外语角及跨国安全文化分享会,以英、日、俄等多语种讲解地震应急等安全知识,构建“语言赋能安全”新范式;乘务学院以赛促学、以赛代练,开展“筑牢安全防线·共创和谐校园”案例分析大赛,收集学生制作的安全案例45项,以真实案例讲解、真实故事演绎等多种形式,将安全意识真正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

空中交通管理学院开展反电信诈骗讲座

外国语学院举办安全主题外语角

乘务学院开展安全案例分析大赛
安全教育月期间,全校累计开展各类安全教育相关的理论学习287场次、主题活动241场次、实践演练34场次、宿舍安全检查218场次,覆盖学生超6.2万人次,实现安全教育从“课堂”到“生活场景”的全方位渗透。
媒体矩阵,让安全教育“触手可及”。本次安全教育月充分发挥校院两级新媒体的宣传合力,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发布安全教育文章、短剧、图文115期,累计阅读量突破3万人次;依托钉钉、微信群等即时通讯工具推送安全提示1249条,实现安全提醒“精准滴灌”。线下同步发力,张贴安全知识海报、警示标语40余条,形成“线上+线下”立体化宣传网络,多维度传播推动安全知识入脑入心,学生安全素养、风险防范意识显著增强。


构建安全教育媒体矩阵
久久为功,守正创新实现持续提升。安全教育月活动后期,共收集13313名学生的效果反馈。数据显示,95.87%的学生认为活动内容与日常学习和生活“紧密关联”,96.11%的学生表示自身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显著提升,学生们对学校安全教育系列活动的总体满意度持续保持90%以上且稳步提升。
学校始终以“生命至上、安全第一”为核心理念,自2024年春季学期以来,将每学期第一个月确定为安全教育月,着力做好学生安全意识提升和安全能力培养。教育活动从传统宣教到科技赋能,从单向灌输到多维渗透,每一次实践都在深化安全育人内涵,每一步探索都在筑牢校园安全防线。未来,学校将持续强化安全教育底线思维、安全工作系统思维,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和“行稳致远”的担当,不断优化安全教育体系,创新教育形式,深化校地、校院协同,推动安全教育常态化、精准化、智能化发展,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以高质量的校园安全水平助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民taptap点点注册账号学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