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内新闻 -- 正文
“红色场馆行”让思政教育在行走中扎根
2025-09-05 23:37浏览次数:信息来源: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
通讯员:李海全 编辑:沈星昊

本网讯 往昔硝烟虽远,英雄精神永存。今年暑期,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以下简称“中欧学院”)创新推出“红色场馆行”社会实践活动。“节点思政+实习思政”双轮驱动,通过专项社会实践、实习小组实践等形式组建“红色文化轻骑兵”,将思政教育融入假期生活、重要节点与专业实习,引导学生走进家乡及实习地的红色场馆,在触摸历史、讲述故事、传承精神中让青春与红色基因同频共振,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收获成长与感悟,成为暑期思政教育的生动注脚。


WPS拼图0.png


小切口见大精神:在英雄故事里读懂“平凡伟大”


“1937年7月,卢沟桥的炮火中,25岁的方大曾举着相机冲进战场——他是中国第一位战地摄影记者,却在发出最后一篇报道后,永远消失在历史的硝烟里。”2024级学生许露文来到河北保定抗日战争史料馆方大曾战地摄影展区,在一张张珍贵的抗日影像前录制着微团课。“曾经到纪念馆主要关注了宏观的历史事件,这次作业是选取一个具体的英雄人物讲述,在查询资料中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平凡铸就伟大的英雄人物变得更鲜活、更具象”,她感慨:“墙上的每一张照片都在‘说话’:有百姓给八路军送粮的奔波,有战士们守卫阵地的坚毅,还有方大曾在战壕里蹲跪拍摄的背影。原来‘民族良知’从不是抽象的词,而是他按下快门时,为国家留存记忆的执着。”

2024级研究生武恩泽来到广东珠海南屏抗日救亡宣传队旧址(甄贤学校),追寻一位名叫郑汝森的青年教师足迹。“38年生命,他把大部分时光都留在了讲台:白天教学生读书识字,晚上组织抗日宣传,用粉笔写下‘团结救国’,用演讲点燃群众斗志,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手里还攥着未写完的抗日传单。”武恩泽用微团课的形式在旧址讲述郑汝森的故事:“站在这里,我忽然懂了‘民心如磐’的含义——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像郑汝森这样的人,用讲台作阵地、用热血作火把,把千万颗心拧成一股绳的力量。”

在太行博物馆,刘好宇讲述了“地雷大王——王来法”的故事;在赣州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吕想讲述了杨家八子的故事;在保定第二师范纪念馆,宋天研讲述白色恐怖下,王禹夫用油墨和铅字一遍遍印刻、传播《共产党宣言》,把信仰变成了能捧在手里的真理的故事……十余个微团课视频在学院平台展播,学生从校园思政课堂的学习者成为社会思政课堂的讲述人。


实习融思政:让红色精神扎根专业实践


研究生技术实习和本科生蓝领实习期间,中欧学院以实习小组为单位组建近30支实践队伍,挖掘实习地红色资源,让“学精神” 与 “练本领” 相互赋能。

在Ameco成都分公司蓝领实习的2022级学生冷硕阳,与同学们一同参观成都市烈士陵园纪念馆。“走进革命烈士展区,一张张飞行员的照片和事迹让我深受触动,他们用青春与热血捍卫祖国蓝天,即便面对生死考验也毫不退缩,最终将生命献给了挚爱的飞行事业。回想起自己在学校的理论学习,虽还未真正步入民航岗位,但已深知未来责任重大。”每一次航班的安全起降,背后都有无数民航人的付出。无论是翱翔天际的飞行员,还是地面保障工作,都承载着守护蓝天的使命。

沈阳南航基地实习小组利用休息时间走进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大修车间里,我们手持工具对飞机部件反复检修,追求的是每一次维护的‘零隐患’;烈士陵园中,我凝视着一座座纪念碑,看到志愿军战士们在极寒与炮火中冲锋,靠的是‘保家卫国’的赤诚。” 小组成员吴昊阳同学在实习日志中写道,陵园内一组志愿军武器装备与书信的展品让他久久驻足:长津湖战役期间,志愿军战士们带着冻裂的双手操作武器,哪怕物资匮乏、条件艰苦,也要拼尽全力守护每一寸阵地。“这和我们现在做运维工作多像啊!当年战士们守护的是‘家国安宁’,我们现在守护的是‘蓝天航线’,同样需要‘一丝不苟’的专注与‘责任在肩’的担当。”

2023级研究生实践队成员分别前往天安门广场、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共二大会议旧址、平津战役纪念馆、北京民航博物馆、杨匏安陈列馆等,详细了解基地所承载的革命历史事件、相关人物事迹等,汲取热血养分,凝聚使命动力,在回望历史中铭记初心,在传承精神中勇担使命。

从红色场馆里的历史回响,到实习岗位上的青春实践,中欧学院近200名学生参加了“红色场馆行”,他们以“红色文化轻骑兵”的姿态,用“行走”的方式,在触摸历史中坚定理想信念,在链接专业中明确使命担当,在传播精神中实现自我成长。


内容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