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台风洞实验设备可以用来观测在不同风速下,火焰的发展蔓延态势,这有助于了解飞机发动机尾流对火灾特征及扑救过程的影响。”在taptap下载安装安卓民航热灾害防控和应急重点实验室二楼的大厅中,taptap下载安装安卓科技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周晓猛教授一边带领民航热灾害防控与应急团队调试电脑的数据。一边介绍着这个长约12m、高约1.5m,风速可达30m/s的用于研究发动机火灾燃烧特性的风洞实验设备。伴随着不同风挡的调节,火焰状态会有很大不同。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新的设备会带来新的方向,新的设想与新的实验。

仲夏张火伞,芳草亦未歇。酷暑当头,民航热灾害防控与应急科研团队的老师并没有给自己放假。相反,在周晓猛的带领下,团队的黄鑫、张肖、闫浩、李秀涛、陈维旺等近十位青年老师正在紧锣密鼓的开展工作。


“该设备是我们自己设计、自主搭建的,前后经历了两年多时间,目前已经完成调试,可以投入使用了;此外,飞机货舱和发动机的试验平台也正在设计和搭建中,完成后团队的研究工作会益发深入。”团队老师黄鑫副研究员介绍道。设备的逐步完善,对于民航热灾害防控与应急团队来说,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皆可得到增加,超前探索的科研工作开展如虎添翼。
“现在科研任务比较繁重,团队的老师们反复进行试验方案论证和研讨,从端午节假期到现在,已经一个多月未休节假日了;暑假中,我们团队每位老师,按照计划可以有1周左右的休息时间。”李秀涛一脸满意。张肖补充道:“假期是弯道超车的最好时机,做科研工作,就要有久久为功的精神,有在实验室埋头钻研的干劲;假期期间,我们团队的研究生,根据任务的不同,可以回家休息几日;放假前,周老师组织大家,各个老师和学生都明确了假期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假期结束时要在团队进行汇报完成情况。”假期期间,团队的刘正宏和王星语两位实验岗教师全天在岗,为师生们的科研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连续多日的高温天气下,老师和同学们对于科研的热情不降反增,用汗水表达担当,以奉献诠释责任,用实际行动践行“为之则易,不为则难”的科研精神。

“做科研工作,就是需要孜孜不倦地投入,坚持不懈地拼搏,这样才有收获的可能。科研如同是一场长跑,必须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奔跑’下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民航热灾害防控与应急团队在科研之路上奋力“奔跑”的一大原因也正是兴趣。“我喜欢科研,愿意科研。因此,在实验室进行试验和摸索,寻找未知的答案,总是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假期时间是宝贵的,能够在宝贵的假期中依旧待在实验室进行科学实验,以实现项目上的突破、技术上的提升,这更加宝贵。”周晓猛说出很多科研人热爱的心声。
对于科研人来讲,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科学家精神来源于实践,也通过实践体现出来。为了实现心目中崇高的理想、追求亘古不变的真理,为了使得科技更好地服务人民、攻坚“卡脖子”难题。民航热灾害防控与应急团队总是没有节假日的界限,进入工作状态后,直至深夜不眠不休也是常态。

攻坚“卡脖子”难题,高校是人才聚集地,有实力、有能力、有优势,责无旁贷。作为一名教师和基层科研人员,周晓猛时常告诫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要敢于大胆的设想,同时也要脚踏实地的认真验证,坚持不懈地努力和打磨。”率先垂范,用实际行动践行科研人的师德师风。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强化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融合发展,关键在人,尤其是教师。民航热灾害防控与应急团队不忘鼓励自己的学生好好利用好珍贵的假期时光:“假期有整块的时间,是学生们参与科研和提高动手能力的好时机,我大力支持研究生有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想法,并鼓励他们进行深入钻研,以此培育他们的自主科研能力与动手实践的能力。”
支部副书记闫浩这样评价所在的团队:“在每一位老师的言传身教下,民航热灾害防控与应急团队具有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精诚协作的精神,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和向心力的同时,也具备了攻坚克难的意志和能打胜仗的实力。”
炎炎夏日,民航热灾害防控与应急团队依然奋斗在科研第一线,实验室里,他们仔细把控数据的准确性,确保实验有条不紊地按步骤进行。“我们必须严谨治学,每一步都绝不允许出现问题。不同的风速环境,不同的数据都需要我们的严格把控。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周晓猛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