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新书分享暨学术交流会

作者:杜慧    时间:2025-03-05    阅读量:

202532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新书(《中国建设协会研究(1929-1949)》)分享与学术交流会,围绕该书的学术价值、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展开深入研讨。会议由学校科技处副处长孔旭主持,校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学院部分教师共计近30人参会。

该著作系学院纲要教研室杜慧副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优秀结项成果,由权威学术出版机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243月正式出版。研究以独特视角系统考察梳理了中国建设协会在民国时期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角色与贡献。

在主题发言环节,杜慧副教授首先介绍了该著作写作背景和主要观点。中国建设协会作为民国时期兼具学术性与实践性的综合社会团体,其成员多为教育背景深厚的精英,通过创办期刊、组织论坛等方式提出国家建设方案。该著作以一手档案文献为基础,采用“社会团体-国家建设”互动视角,分析协会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工业、教育、城市规划等领域建设的主张和影响,揭示其推动民国时期工业化与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路径。

与会专家指出,该书选题意义非凡,中国建设协会的建设探索与实践可为当前社会组织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与国家治理提供历史参照。作者通过丰富的期刊档案史料系统呈现了协会的历史贡献,还原了该协会在技术引进、人才培养、政策咨询等方面的历史作用,填补了学界对民国社会团体系统性研究的空白,尤其对档案馆一手资料的系统运用,为学界提供了清晰可靠的历史认知框架。

为了能让更多的读者从书中获益,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应加大对该著作的评论宣传与拓展研究力度,并纷纷就此提出宝贵建议。天津大学杨东教授提出通过数字化传播(如开放章节数字资源)提升著作社会认知度,推动研究成果与乡村振兴等当代政策议题对话;天津医科大学安宝教授则认为,可以扩展补充普通民众口述史,突破“精英叙事”局限,探索社会组织与基层互动的多维视角,构建“社会组织-民众认知”双向研究框架;学院郝锦花教授建议深化协会与其他民国社团(如乡村建设团体)的互动机制研究,拓展跨社团比较研究与特定历史事件中的角色分析。

此次新书分享与学术交流研讨会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期以来在科研建设与布局上注重历史纵深与现实关照的双重导向,其研究成果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深化发展与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的深度融合注入新动能,助推教学科研协同创新

版权所有©taptap下载安装安卓 |  地址: 天津市东丽区津北公路2898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