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航起义”的历史性贡献


更新时间:2017/01/15 阅读次数:17313

 发生在解放初期震惊中外的“两航起义”,时至今日已近65个年头。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回访国家建设的辉煌岁月,央视九频道付勇导演一行于2014年8月8日来到我校拍摄一部关于“两航起义”的纪录片。期间,通过党委宣传部联系到了我校校友总会,对在校近六十年且对校史作过长期调研,与部分两航起义人员又共事数拾年的王志华老师,进行了专题釆访。王老师以无限憾慨和实事求是的原则,深动的讲述了两航起义在新中国民航创建和后来发展中的历史性贡献。

两航起义始末  
     1949年6月,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根据国内时局的变化和两航的向背作用,作出策动两航起义的决策。从此,周恩来副主席经常检查进展情况,及时作出指示,指导工作。 
     1949年7月,中央军委为尽快发动两航起义,决定派遣吕明同志与留在大陆的央航副总经理查夷平前往香港进行策动工作。  
     1949年8月24日,吕明、查夷平到达香港后,与港澳工委和香港地下党的有关部门取得联系。9月初,吕明和查夷平、朱汉明、何凤元、陆元斌、陈耀寰组成起义工作核心小组。何凤元负责争取刘敬宜、中航总公司的中层干部和中航香港办事处人员的工作;陆元斌负责争取飞行人员和中航机航组人员的工作;陈耀寰负责争取央航中层人员和两航基层及港九民航工会的工作;朱汉明负责与北京的通讯联络工作。对两航公司的上、中、基层人员同时开展策动工作。  
两航员工在香港加紧准备北飞,北京时刻在关注。周恩来总理多次召开会议研究两航起义问题,最后一次是10月底,周总理向聂荣臻、粟裕、李克农、刘亚楼、蒋天然等传达了中共中央书记处的决定,批准两航起义飞机降落地点、起义时间;具体飞行计划、机场选用的安排;刘、陈总经理的接待工作;刘、陈总经理到北京后由新华社发布两航起义消息;以及对两航公司的政策,总公司、分公司设置,机场使用和经营方式等等。  
     11月5日,吕明、查夷平搬进九龙半岛酒店,成立起义指挥部。  
     11月7日,中航中层主要部门负责人、业务骨干、飞行员等42人,在《中国航空公司全体员工起义宣言》上郑重签名,表达起义的坚定决心。当日晚,何凤元、吴景岩带着这份42人签名的起义宣言找到刘敬宜,再次进行说服工作,恳切希望刘总经理果断决策,坚决领导,迅速行动,立即宣布起义。  
     11月8日晚9时,陈达礼主持召开中航北飞人员预备会议,传达了北飞日期、时间、航线安排等事项。  
     1949年11月9日,4时半,中航陆维森、华祝、央航楼阅秉、徐文良等到机场担任现场指挥送飞机,并妥善地避开局外人,使机组和随行人员顺利办完起飞前的各种手续,登上飞机。6时,12架飞机陆续从香港启德机场起飞。中国航空公司10架,中央航空公司2架。刘敬宜、陈卓林、吕明、查夷平等人乘央航潘国定驾驶的CV-240型(空中行宫)XT-610号飞机,于当日12时15分到达北京。到北京西郊机场欢迎的有空军司令刘亚楼、外交部副部长李克农、空军参谋长王秉璋、周总理办公室副主任罗青长以及任泊生等有关人员。其他11架飞机,由陈达礼领队,飞抵天津。同日,香港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 2000多名员工通电起义。  
     11月9日晚,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北京饭店宴请刘敬宜、陈卓林一行。  
     11月12日,毛泽东主席电贺刘敬宜、陈卓林和两航员工,赞扬其“毅然脱离国民党反动残余,投入人民祖国  怀抱,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爱国举动”,希望他们团结一致,为建设人民航空事业,并为保卫留在香港的祖国财产而奋斗。同日,周总理致函两航员工,宣布两公司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任命刘敬宜、陈卓林分别任两公司总经理。新华社、《人民日报》发表了《欢迎两航空公司起义》的社论,“对于将在两公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民航空事业,表示无限的信心。” 11月15日,周总理在北京饭店会见并宴请两航起义北飞全体人员,他说:“我们欢迎两公司的起义,因为这是具有无限前途的中国人民民航事业的起点。”他号召“两公司的全体人员努力克服前进途中的困难,坚持自力更生,而不要对帝国主义者存任何幻想”。 
两航起义历史性贡献  
    “两航起义” 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爱国壮举,是震惊中外的一件大事,是对国民党在政治上、军事上的沉重打击,是有重大意义的爱国举动,为新中国的建设,特别是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技术、人才、设备等多方面的重要条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两航起义的直接作用。在政治上、军事上给国民党政权一个重大打击,它切断了国民党政权在西南的空中运输线;“两航起义”的成功,轰动了港九各阶层,震撼了蒋帮,引起国际注视。两航爱国员工首先高举义旗,直接影响了港九的资源委员会、招商局和中国银行等27个国民党在港机构相继起义,起了示范和带头作用,加速了蒋帮的分崩离析。在政治上、经济上给予国民党政权以有力打击。
     二、”两航起义”北飞的12架飞机和后来由两航机务人员修复的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16架(C-46型14架、C-47型2 架)飞机构成了新中国民航初期的机群主体,为创建新中国民航事业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在1949年11 月9 日,香港“两航起义”的12架飞机胜利飞抵北京和天津时,还有价值数千万美元的资产和停留在启德机场的70余架飞机仍在香港。11月12 日毛泽东主席在给“两航”全体员工的电文中指出:“希望你们团结一致,为建设人民航空事业而奋斗”;周恩来总理在给“两航”全体员工的信中指出:“负责保护一切资产,听后进一步的指示。”15 日“两航”复电中央,表达了坚守岗位,保护资产的决心。  
    根据周总理指示,留在香港的起义员工,在进行英勇的护产斗争的同时,从1949 年11 月至1950年5 月又分批把航空器材运抵天津。其中无线电器材2477件;工厂设备和器材5977件;航空器材近8000 件;C-46 发动机20台;C-47 发动机7 台;航空汽油3499 桶,柴油、润滑油各50 桶。这些设备、器材成为新中国民航创建初期维修飞机所需要的主要的航空器材来源和组建飞机修理厂的基础。  
     三、在发展运输生产、保证飞行安全、改善基础设施、加快人才培养、发展科学技术和增进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两航起义”人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遍布全国各个岗位的起义员工,在国防、航空、航天、电子、机械工业、科研、文教等部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都做出了积极的奉献。充分体现了周恩来总理当年关于“争取人是最主要的”指示的重大和深远意义。  
     首先,香港“两航”大批技术业务人员通过长期的不懈努力,凭借扎实的航空技术业务知识,于1950年8 月1 日开通了新中国第一条航线。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驼峰航线”飞行的“两航起义”飞行员潘国定驾驶着毛泽东亲笔题写的“北京号”(空中行宫),首航天津—北京—武汉—广州成功。1951 年为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潘国定、张宝骅、张镒3个机组组成支藏中队,参加人民空军支援西藏空投任务,飞行50架次,250小时,空投物资12.2万公斤。民航支藏中队荣立集体二等功,潘国定荣立一等功。1956年5月29 日,潘国定等驾驶CV-240 型401号飞机,试航北京—成都—拉萨成功, 标志着中国民航飞行技术水平有了长足提高。同年4月先后开辟的中缅和中越国际航线,对发展中国同东南亚近邻国家的友好关系起了积极作用。  
     其次,在两航起义12架北飞飞机的机长中,还有一位是抗战时期美国援华第十四航空队(“飞虎队”)队员林雨水。1946年夏天国共谈判,林雨水当时驻守在南京大校场,在国民党空军第五大队。有一天,见到了周恩来总理,就跑到前面去,对他说:“周先生,我们是爱国华侨,来打日本人的。现在国共在谈判,国民党搞内战,我们不参加打内战。我们打日本人,不是打中国人,不打共产党。” 表明了他的政治立场。周总理得知我他们是归国参加抗日的华侨飞行员, 称赞道:“你们思想很进步嘛!” 两航起义前夕, 林雨水在香港央航总部当机长, 每个月的薪水比别人高很多。但是,他们感觉这个不会长久。眼看着国民党的统治已经土崩瓦解,特别是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 这些一心航空报国的爱国华侨都很想为新中国民航服务,那里才是他们长久的希望。11月9日,林雨水的车开到机场天还没有亮,他的那架飞机是C47-XT525,林雨水和他的机组始终保持着高度警觉,第一个地点降落在济南。为了安全, 当天傍晚他们又把飞机飞到天津张贵庄机场。起义成功了。这样,林雨水带着夫人和女儿,毅然回到了新中国的怀抱。1979年,林雨水受聘为中国民航驻香港办事处顾问, 定居香港。1991年退休后,林雨水还经常往返于沪港两地,继续为中外民航交流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贡献着力量。  
     再次,香港“两航”专业人才成为科教兴业的重要力量。培养一支掌握和精通民航各类专业技术业务的人才队伍,是中国民航事业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1950 年至1951年,中国民航先后在重庆、天津、上海、北京成立了4 所学校。1951 年这4所学校有学生300 名,1952 年增加到1600名,300 多名教职工是“两航起义”时的专业人员,担负起新中国民航的教育训练工作。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许多同志长期从事科研和教育工作,提高了民航的科学技术水平,为民航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空地勤业务技术人才。曾在抗战时期加入鼎鼎大名的“飞虎队”,是B-25型轰炸机机长,先后参加20多次空战的何其忱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1982年,63岁的何其忱从民航学院退休。因为他过硬的飞行技术和熟练的飞行专业英语在民航系统屈指可数,因此当上个世纪80年代,民航公司引进美国波音飞机时,何老就成了国内各航空公司竞相聘请的人才。从1982年到1994年,何老先后6次考察美国波音公司,为国内航空公司购买波音707、737、747登机型担任业务顾问和飞行技术英文翻译。几十年来他为中国民航培训了186名机长、30个副驾驶和20个飞行服务员,为中国民航义务翻译《飞行手册》、《实用手册》等有关资料450万字。 
   “两航起义”是一次爱国行动。毛泽东主席称之为“一个有重大意义的爱国举动”。周恩来总理称它是“具有无限前途的中国人民民航事业的起点”。”两航起义”是中国民航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党领导”两航起义”的伟大壮举,是广大两航员工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大潮中,遵循党所指引的方向,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投向人民祖国怀抱的正义行动,它将永载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史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