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外国语学院2022级翻译专业学子踏上赴京研学之旅,前往民航博物馆开展以“青翼逐光”为主题的毕业实习活动。此次活动立足民航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能力培育,精心设计了沉浸式参观、专题思政教育、自主实践探索等多元环节,助力学生系统梳理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脉络,厚植行业情怀,并着力提升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与专业实践素养,为培养兼具语言功底与民航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注入新动能。
当日上午,学生们来到“新中国民航发展历程主题教育”展台。在专业讲解员深入浅出、条理清晰的引导下,学生们借助珍贵的历史档案、饱经岁月沧桑的实物展品以及沉浸感十足的多媒体互动装置,全方位、立体化地回溯了自1949年以来新中国民航波澜壮阔的发展轨迹——从东北老航校在艰难困苦中白手起家、筚路蓝缕,到两航起义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改写历史走向,再到当代民航在技术创新领域不断实现突破、勇攀高峰。这一历程,让学生们深切领悟到民航事业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休戚与共,更感受到民航人肩负的使命担当与家国情怀。
随后开展的“民航飞行员劳模先进主题教育”环节,以近百位全国及省部级劳模、先进飞行员群体为鲜活样本,深度挖掘其职业历程中的精神内核。活动以图文史料为经、影像记录为纬,织就一幅民航人匠心筑梦的立体画卷。劳模群体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民航人“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与“安全是民航生命线”的信仰坚守。学生们在光影流转间,触摸到民航安全背后的精神温度,感受到职业信仰与家国使命的同频共振。
下午,学生们进行“两航起义英雄壮举回顾”专题学习。通过历史影像、文献档案及专家解读,系统梳理70余年前这一爱国壮举的背景、过程及历史意义,深刻领悟民航先辈在关键时刻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赤子情怀。
在“伊尔14型4208号飞机沉浸式体验”中,学生们近距离观察曾执行专机任务的经典机型,结合展品解说与历史照片,感受老一辈民航人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与家国情怀。
为构建民航文化的立体认知图谱,民航博物馆专家杨骁勇老师以《博物馆里看民航》为题,展开一场跨越世纪的行业史诗。他以“安全”为经纬,从战火中翱翔的“驼峰航线”到当代智慧民航的“科技护盾”,将民航安全理念从初创期的筚路蓝缕到成熟期的体系化建设娓娓道来。通过英雄机长刘传健“5·14”川航备降等惊心动魄的案例,揭示出“三个敬畏”精神在极端条件下的具象化呈现,引导学生以历史纵深视角理解民航安全管理的系统性逻辑。
随后,《民航藏品故事》系列短片以文物为舟,载着学生们溯流而上——从建馆初期的“罗盘导航仪”到当代的“5G地空通信设备”,每一件藏品都成为时代变迁的注脚,学生们在藏品流转的轨迹中,触摸到民航人“接续奋斗”的精神基因如何穿越岁月长河,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活动终章,学生们步入馆外停机坪的“露天课堂”。在专业人员的导览下,近距离观察多架退役及经典机型。学生们分组游走于机坪,以展板为索引、以机身作教材,用指尖触摸机翼前缘的冰霜蚀痕,用目光丈量垂尾上斑驳的航司涂装,并就民航技术发展、机型演变等话题展开自由交流。这场没有围墙的实践课,将硬核技术参数转化为可触摸的历史肌理,让学生在与钢铁巨兽的“零距离接触”中,完成从“书本认知”到“具身感知”的跨越,更在机翼投下的光影里,触摸到民航人“向天空要答案”的永恒求索精神。


本次“青翼逐光”毕业实习活动,以“跨文化传播”为经线,以“专业实践”为纬线,织就了一张覆盖民航史观、技术演进、安全文化的认知网络,学生在多模态实践中锤炼了“语言解码—技术阐释——文化转译”的复合能力。这场“行走的课堂”不仅为翻译学子搭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云梯”,更在民航精神的浸润中,为其未来投身国际传播事业锻造了兼具专业深度与人文温度的“双翼”,使“讲好中国民航故事”的使命担当有了具象化的成长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