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下午,外国语学院在学术交流中心第一会议室举办航空国际胜任力培养工作坊(第八期)讲座。邀请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任东升教授莅临我校,为外国语师生代表作题为《翻译安全与国家安全》的讲座,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师生认真聆听并踊跃提问。
外国语学院与会师生聆听讲座
讲座中,任东升教授从生动的实例切入,深入浅出地为在场师生解读了语言、翻译与安全的关系,厘清了“翻译安全学”这一重要概念,并阐释了国家安全与翻译安全的内在联系。他强调,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当深刻领会“国家安全”的内涵,建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具备国家安全意识及主权安全意识,尤其明确学术翻译中的国家意识,并注意译者在国际事件中的国家立场。任东升教授为在场师生指明了未来在翻译安全与国家安全角度可以开展的研究议题,如标准化研究,国家翻译安全能力建设研究,面向未来的国家翻译安全数据平台建设、翻译资源建设、翻译服务安全和国家翻译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等方向,颇具启发意义。
任东升教授为在场师生开展讲座
提问讨论环节,在场师生积极发言,与任东升教授开展良好互动。现场交流主要围绕翻译实践研究视角、提升翻译实践本领及学术研究领域转型的路径等内容展开。任东升教授指出,国家安全翻译实践作为动态的现象,在开展过程中应当实事求是,打开思路,以动态视角观察并总结现象。同时,任东升教授为在场师生介绍了“翻译工程师”这一重要概念,对在场师生提出了“三个要”的期待,即要有语言转换的本领、要懂AI的先进技术、要具备足够的国家安全意识。
任东升教授与在场师生开展交流
外国语学院院长张艳玲教授为在场师生从研究转型、意识重塑、能力提升三个角度进行总结。她指出,首先,当下诸多外语教师面临发展转型的瓶颈,任东升教授的讲座为在场教师提供了解决的思路,外语教师应敢于打破现状,面向国家的需求、面向民航局的需求,从国家安全翻译的角度找寻服务国家的切入点。其次,在场师生都应树立个人意识,明确个人的工作目标、研究目标及人生目标,找寻清晰的发展路径。第三,提升个人辨别能力。面对当下AI的冲击,外语师生应当学会辨别其营造的诸多陷阱,在大胆为我所用的过程中,学会甄别有误信息,真正为国家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翻译服务。
外国语学院院长张艳玲教授作总结
本次讲座的开展恰逢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这一特殊节点为讲座赋予了更为深刻的意义。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基石,涵盖众多领域,航空安全作为民航安全的关键一环,至关重要。在全球化不断深入、国际交流愈发频繁的当下,航空运输不仅是人员往来、贸易互通的重要纽带,更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的前沿阵地。航空领域涉及大量专业信息与国际交流,翻译工作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沟通桥梁作用。准确无误的翻译,能够保障航空技术交流、航空法规解读、航空安全标准制定等工作的顺利推进,进而守护航空安全,筑牢国家安全的空中防线。
本次讲座让外国语学院的师生们清晰认识到自身专业与国家安全的紧密联系。通过对翻译安全与国家安全关系的深入剖析,师生们更加明白,在日后的学习与实践中,无论是从事与航空相关的翻译工作,还是其他领域的翻译任务,都应时刻秉持国家安全意识,以精准的翻译为国家安全事业添砖加瓦,尤其是在航空安全这一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领域,发挥专业优势,为国家的安全与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