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第七期国际胜任力培养工作坊成功举办 专家讲解外语转型的“AI+”路径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4-09 [来源]: [浏览次数]:

4月2日下午,第国际胜任力培养工作坊成功举办。天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立松教授莅临我校,以“GenAI驱动下外语学科的转型路径”为主题,为我校外语学科师生带来精彩的学术报告。外国语学院院长张艳玲教授主持报告会,学院教师及学生代表参加。

王立松教授天津大学区域国别学学科负责人、天津大学全球南方研究院理事会轮值主席,兼任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常务理事、天津市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天津市翻译协会常务理事、天津大学翻译和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

报告会上,立松教授指出,AI可以为外语学习和外语人才培养增权赋能,但不能代替HI(Human Intelligence在全球化趋势下,深化中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大量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区域国别学作为交叉学科,是对世界不同区域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人文、教育、地理、资源等进行全面研究,能够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外语学科转型发展。

立松教授深入分析了区域国别学与外国语言文学、翻译学、多语种的关系。区域国别学和外国语言文学在研究对象和知识体系上相互交织、有机融合,外国语言文学是“原始根基”,区域国别学是“粗枝”和“大叶”。外语学科师生在区域国别研究方面具有核心优势,能够跨越语言的障碍,直接触及不同国家的文化精髓与社会动态。从语种来看,英语是区域国别研究中份额最大的语言,英语是主力军,其他外语是生力军,合力形成区域国别研究的动力。

立松教授通过天津大学全球南方研究院的工作,具体直观地展示了外语人进行区域国别研究的视角、内容、模式与现实意义。全球南方研究院以语言文化解析为基础,联合其他文、理、工、医等学科,围绕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化工产业发展、应急医学与国际救援等全球南方热点问题进行多学科协同研究,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为中外企业进驻“全球南方”提供风险预测与评估,为实现“全球南方”现代化提供法律咨询与保障,成效显著

立松教授与现场师生就区域国别学科的课程体系设置、教师队伍转型路径、咨政报告撰写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鼓励外语学科师生提高研究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以自身研究专长为基础,面向国家和行业发展中的前沿问题和关键领域开展学习和研究工作。

张艳玲教授在主持总结中结合其多年从事航空翻译实践与研究的经历,号召外语学科师生面对新形势的挑战,积极应变,主动对接民航发展需求,丰富更新民航知识,不断提高对行业的贡献度和引领力。

Baidu
taptap点点手机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