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8月20日至23日,第十三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现场总决赛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中taptap点点注册账号师生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项、全国总决赛三等奖1项。
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左海超、科技创新研究院教师冯霞和汲化指导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21级本科生冉琦(队长)、宋经纬、朱睿民组成的“鲲鹏九天”团队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由科技创新研究院教师刘春波指导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23级研究生向春淼(队长)、李云燕、岳文龙组成的“ise”团队获得全国总决赛三等奖。由左海超、冯霞、汲化三位教师组成的指导组获得“最佳指导教师奖”。
第十三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吸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00余所高校的2万余名师生、共计5801支队伍参赛。赛题涉及工业仿真、数字孪生、人工智能、软件开发、数据库、工业软件、低代码开发、数据分析、自动驾驶等方向,竞赛题目分为A、B组,其中A组有A1-A10共10道赛题,B组有B1-B5共5道赛题。经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的教授以及国内知名企业专家的评审,18支队伍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

“鲲鹏九天”团队选择的是A1赛题“网络安全智能分析及溯源系统”。A1赛题共有80余支队伍、260余名师生参加初赛,12支队伍晋级决赛。“鲲鹏九天”团队获得A1赛题的第一名,也是A1赛题唯一一支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的队伍。
“鲲鹏九天”团队的参赛作品是《智安智策:基于大语言模型智能体的网络安全主动防御系统》。作品立足于传统安全解决方案在面对“云大物移智”快速发展带来的未知安全威胁以及高级长期威胁(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APT)时应对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AIforSafety”的新思路: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M-RAG混合检索增强生成架构,以构建自适应更新网络情报知识库;采用ReAct提示词架构,对威胁信息进行分析,通过“推理-行动-观察”机制进行复杂的推理决策,实现自动化溯源和自动响应;提出一种基于LLM Agent结合XLNet应对新型网络威胁的方法,以确定威胁等级;基于国产操作系统,自研一套开源Lite ETL大数据处理框架,并设计实现了“基于大语言模型智能体的网络安全主动防御系统”,该系统采用RPC企业级分布式系统架构,具备高可用性和高扩展性,支持自动化运维。同时,还提出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对系统能力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该系统是一套具备智能、高效、准确、实时能力于一体的安全防护解决方案。大赛专家高度认可“AI+安全”的赋能理念,认为通过整合大模型,不仅实现了人机“智能对话”,还能进行智能数据分析,让网络安全解决方案更加智能、安全。
“ise”团队同样选择了A1赛题“网络安全智能分析及溯源系统”。“ise”团队的参赛作品是《基于序列学习的日志分析和攻击溯源系统》。该系统专注于高级持续性威胁(APT)的检测与溯源,旨在解决传统安全措施在应对APT这种多步骤、长时间攻击时的不足。系统提出了通过因果分析、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构建基于序列的模型,以识别和溯源APT攻击。其创新点在于实现了一个从现有审计日志中构建端到端的攻击故事的框架。首先将审计日志转换为平台独立的因果图,再将因果图转换为攻击序列或非攻击序列,通过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模型发现与攻击迹象实体(如恶意网站、IP地址或网络监控系统的威胁警报)相关的更多攻击实体,最后基于攻击实体的邻域图形成完整的攻击故事。该系统还具备集中处理和分析不同来源日志的能力,生成直观的攻击溯源图,减少信息孤岛,提升整体的安全态势感知能力。通过多种测试验证,系统在复杂环境下展现出高效性和稳定性,为安全团队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显著增强了应对网络威胁的能力。
“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是《普通高校大学生计算机竞赛指数》五星级赛事(最高等级,全国共3项)、国家一类(A类)公益性赛事,也列入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赛事清单。自2012年首次举办以来,规模涵盖1800余所院校,累计5.8万余支参赛团队、24万余名软件与计算机专业师生(含本科生、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参赛,累计推动解决了400余项软件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帮助近4万名参赛学生获得深造、实习和就业创业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