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迎接学校第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凝聚思想共识,激扬奋进力量,党委宣传部特别推出“五年奋斗路·喜迎党代会”之基层工作巡礼专题,展示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各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激励全校党员和广大干部师生自强不息、守正创新,激昂进取、勇毅前行,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民taptap点点注册账号学,奋力谱写交通强国建设民航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以来,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体师生员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学校决策部署,凝心铸魂、强基固本,求真务实、勇毅前行,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带领全院师生攻坚克难、奋发有为,全力推动学院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党建举旗 凝心聚力促发展
学院党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坚持党政联席会议事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分析会制度,坚持和贯彻民主集中制,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机制不断健全。以“抓党建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党建”工作理念为统领,以党建推动教学提升,以党建促进科研创新,以党建护航立德树人,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相互融合、同向同行,强化干事创业融合效应,不断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民商国际法教师党支部获评学校优秀党建与业务融合案例,宪法行政法刑法教师党支部获评学校作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涵养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和高尚师德师风,保证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平稳有序推进。

学院获评学校优秀党建与业务融合案例

学院获评学校2023年作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深化改革 教学科研产硕果
开发校本课程,追求专业特色发展。依托航空法学科研究,结合专业发展目标,自主开发设计“专业+通识、必修+选修、理论+实践”构成的17门特色课程。

学院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成果
打造一流课程,教学水平显著提升。法学专业建有天津市级线上一流建设课程5门(《航空法概论》《民法总论》《中国法制史》《中国宪法》《刑法总论》),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走进民航》《机场运营与管理(英语)》)。在智慧树网、学堂在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线运行专业课程6门,长期免费开放共享,成为校内外学生重要跨校共享学分课。建有校级精品课、校级双语示范建设课和课程思政示范建设课程17门。课程的规划和建设已构成法学本科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学院天津市级线上一流建设课程建设成果
注重校本“特色课程-特色教材”一体化建设。教学团队积极以科研成果支持教学改革,实现教学科研互长。现已出版航空法特色理论教材、案例教材和法律实训指导教材及专著30余部并投入使用,其中获评天津市首批课程思政优秀教材4部、天津市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部。

学院“特色课程-特色教材”一体化建设成果
强化课程思政建设,践行“三全育人”理念。通过修订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增加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考核的设计,开发课程思政教育元素,课程与教材突出“平等、自由、公正、诚信”等核心思政内容。加强师德传承、全员育人、榜样教育和激励导向,坚持德法兼修,实现法治人才培养的“三全育人”新格局。航空法案例教程(民法篇、合同法篇、航空运输法篇、法理篇)等四部教材荣获天津市第一届普通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教材奖,王虹懿、王轶晗两位青年教师荣获2024年taptap下载安装安卓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本科)。

学院4部教材荣获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教材

学院教师王虹懿、王轶晗荣获2024年taptap下载安装安卓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本科)
研精覃思,学科科研提质增效。学院教师积极开展航空法学与法律实务等问题研究,完成各类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累计2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教育部项目5项、司法部项目3项、天津社科基金项目6项、中国民航局相关项目70余项、中国法学会项目5项,到账研究经费累计近千万。学院规划有“taptap下载安装安卓法学文库”,其中已经组织出版《航空法评论》11辑、文库专著32部,发表航空法论文300余篇。

学院王锡柱副教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立项
德法兼修 人才培养谱新篇
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有突破。学院现有国家级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培育)、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省部级科研基地——航空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天津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航空法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国法学会航空法学研究会秘书处、天津市案例研究会秘书处均落户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学院)。此外,学院还建有航空法文献阅览室。
2024年民航涉外法治研讨会在taptap下载安装安卓举办,积极助力中国涉外法治建设。按照基地建设目标,taptap下载安装安卓以学校制定的“五纵一横一园”科技发展格局为依托,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通过创新涉外航空法治人才选拔机制、创新涉外航空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夯实国际航空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的理论研究和智库建设、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建设高素质涉外航空法治师资队伍等方式,加强学院与天津市级航空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的科教融合,深化“一横” (国际航空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与“五纵”(五大研究院)深度交叉研究,共同打造涉外航空法治人才培养基地和中国航空法治建设核心智库。

新华社天津频道报道学校获批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培育)

2024民航涉外法治研讨会在中taptap点点注册账号召开

学院举行教学实训基地揭牌仪式
引育并举,师资队伍大力优化。学院现有教职工35人,其中专任教师26人,行政教辅人员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18人。学院现有天津市教学名师1人、蓝天青年学者1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校级优秀教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25人,占全部专任教师96%。具有律师执照18人、仲裁员5人。专职硕士生导师18人,校聘兼职硕士生导师21人,其中民航法务专家占比73%。目前,学院已形成一支专兼结合、行业特色突出、富有深厚发展潜力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法学专业建有航空法特色课程群教学团队、航空法律英语教学团队、民事法课程群教学团队、刑事法课程群教学团队、宪法与行政法课程群教学团队、国际法课程群教学团队六个教学团队,其中天津市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
航空法治人才培养显成效。法学专业现建有航空法学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下设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实验室6个,与国航、南航、东航等企业、公检法、律所共建校外实训实践基地32个。学生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0余项。30余名学生进入荷兰莱顿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境外高校修读硕博研究生。

航空法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建有高水平的实验教学平台和校内外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体系。法学专业构建了“三个层次协同、四个课堂贯通”的实践育人体系,形成覆盖实验实训、校外实践、创新创业全过程的新型实践平台体系,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效果显著。

法学专业实践实训教学体系
专业学生实践活动丰富多彩。近年来,学院每年集中组织开展学生专业实习,编制法律卷宗千余部。学院培养的学生在辩论、文艺、体育、学术研究、创新创业等领域获得国家级奖项10余项,天津市级奖项40余项,校级奖项100多项,涌现出第十三届国际模拟法庭竞赛中国区选拔赛一等奖、第七届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比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第十八届挑战杯课外作品大赛国家级三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第十九届曼弗雷德拉克斯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国内选拔赛三等奖、天津市第六届高校“敬东杯”模拟法庭大赛冠军、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天津赛区银奖、华北五省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天津市二等奖、天津市文艺展演一等奖、天津市大中小学国防教育系列活动一等奖等一批优秀个人和团队。近三年,考入公检法系统公务员、事业单位,参加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三支一扶”等国家或地方基层项目达到45人,占总就业人数的21.43%,用实际行动响应“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


学生获奖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学院)党委将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结合涉外航空法学学科专业特色,推动师生党建理论学习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专业研究相结合、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按照“重特色、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的人才培养思路,以及“法律+民航+外语”的知识复合型人才培养类型定位,培养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