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学院)。
 
 
学院概况
 
 
法学本科专业成立于2000年,2001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2013年获批校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7年获批天津市“十三五”综投建设专业,2020年获批法学专业第二学位授予权,2021年获批天津市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航空法特色课程群教学团队”2021年获评为天津市级教学团队。
 
拥有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批)和法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14年获批)。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开始招收国际法学(国际航空法方向)、民商法学(航空民商法方向)、刑法学(航空刑事法方向)、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民航行政法方向)研究生。法律硕士学位授权点2015年开始招收航空法方向专硕研究生,2018年通过教育部合格评估。
 
 

 
 
法学院是国际航空法研究联盟成员单位之一。拥有中国法学会航空法学研究会秘书处、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省部级科研基地(航空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天津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航空法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三个平台。法学学科是学校特色文管学科群的重要支撑学科之一,在学校全面打造的“五纵一横一园一院”科技发展新格局中,“一横”即是国际航空法学协同创新研究中心,通过“一横”升华“五纵”的研究成果。
 
 
培养目标与就业去向
 
 
法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按照“法学+民航+英语”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社会责任感、扎实的法学基础理论功底和系统的航空法等专业知识,严谨的法律思维能力和较强的法律实务操作能力,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民航强国战略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以及涉外型高素质的航空法治人才和法律职业专业人才。
 
就业去向:国内外民航企事业单位、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仲裁机构和律师事务所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法律工作,也可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从事理论研究等工作。
 
师资队伍
 
法学专业现有教职工43人,其中专任教师35人,行政教辅人员8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6人、讲师16人、助教6人。天津市教学名师2人、蓝天特聘教授1人、蓝天青年学者1人、校级教学名师3人、校级优秀教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36人(博士后4人)、硕士学位7人;具有律师执照14人、仲裁员5人。专职硕士生导师15人,校聘兼职硕导21人,其中民航法务专家占比73%。目前,学院已形成一支专兼结合、行业特色突出、富有深厚发展潜力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
 
 
科研成果
 
 
法学教师积极开展航空法学与法律实务等问题研究,完成各类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累计二百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项目5项、司法部项目3项、天津社科基金项目5项、中国民航局相关项目70余项、中国法学会项目5项,到账研究经费累计900余万。
 
 

 
 
学院规划“taptap下载安装安卓法学文库”,积极推动教师科研成果产出,其中,组织出版《航空法评论》10辑、文库专著30余部,发表航空法论文300余篇。
 
 

 
 
教学成果
 
 
开发校本课程、追求专业特色发展。法学教学团队依托航空法学科研究,结合学校使命和专业发展目标,自主开发设计了“专业+通识、必修+选修、理论+实践”构成的17门特色课程,“航空法特色课程群教学团队”获评为天津市级教学团队。
 
 

 
 
积极打造一流课程、提升教学水平。《民法总论》《中国法制史》《走进民航》3门获批天津市级线上一流建设课程、《机场运营与管理(英语)》获批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在智慧树网已经上线运行6门在线课程,长期免费开放共享,成为校内外学生重要跨校共享学分课;其中3门在线课程入选智慧树网2021秋冬学期“混合式精品专选课程TOP100”和2022春夏学期“本科高校精品课程(专业课)”;3门课程获批上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建有校级精品课、校级双语示范建设课和课程思政示范建设课程15门。这些课程的规划和建设已构成法学本科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注重校本“特色课程-特色教材”一体化建设。教学团队积极以科研成果支持教学改革,实现教学科研互长。现已出版航空法特色理论教材、案例教材和法律实训指导教材15部并投入使用,其中有5部获省部级奖励。其中获评天津市首批课程思政优秀教材4部、天津市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部。
 
 

 
 
强化课程思政、践行三全育人。通过修订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增加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考核的设计,开发课程思政教育元素,课程与教材突出“平等、自由、公正、诚信”等核心思政内容。加强师德传承、全员育人、榜样教育和激励导向,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实现法治人才培养的三全育人新格局。
 
 

 
 
人才培养
 
 
航空法治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近10年,建成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实验室6个、校外实训实践基地30个。全体师生对航空法治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理念形成认同和肯定。学生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近200项,航空法方向毕业论文选题年均占比22.04%,参与学生近800人次,年均占在校生30%。进入荷兰莱顿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境外高校修读硕博研究生25名,1名进入国际航协工作。
 
 

 
 
建有高水平的实验教学平台和校内外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体系。学院2013年获批天津市级航空法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18年获批天津市级航空法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示范中心设立实验实践教研立项50余项、规划出版“法律实训指导教程”6部。构建了“三个层次协同、四个课堂贯通”的实践育人体系,形成覆盖实验实训、校外实践、创新创业全过程的新型实践平台体系,深化校企合作,与国航、南航、东航等企业、律所共建30余个实习基地,协同育人效果显著。
 
 

 
 
专业学生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参加国际航空法和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模拟仲裁大赛、法律文书大赛等实践活动百余人次,在国际国内各类竞赛中荣获百余项大奖;学生自制航空法知识宣传广播剧,在天津广播电台《天津生活广播》栏目中多期收听率均排行首位;编制法律卷宗累计500余部。
 
 

 
 
社会服务
 
 
法学教学科研团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成效显著、行业服务能力获广泛认可。其中,多位教师深度参与民用航空法修订、航空法草案起草、民航规章等重要立法工作,其中,5位教师入选民航局航空法起草专家组、国务院法制办航空法立法专家组,多次受到中国民航局通报表扬。
 
法学教师为民航监察员开展法律培训1000余人次、为马航MH370航班失联事件工作组培训民航法律知识、为波音737MAX客机停飞损失索赔提供咨询服务、为民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宣讲民法典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十余名教师先后做客《航家讲坛》、央视《新闻1+1》,解读各类航空法热难点问题。其中,黄解放先生在兼任法学院院长期间,负责起草有关国际条约及世界民taptap点点注册账号会的工作文件和决议草案,在航空安全、卫星导航、海洋上空法律、恐怖主义、击落民航飞机、违规旅客等方面的研究,达到世界领先地位。2010年受国际民航组织委托筹备、组织的北京外交会议通过的《北京公约》和《北京议定书》,成为国际反恐公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民航史上首次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多边条约,是近现代史上首次以我国首都同时冠名的两部全球性法律文书,因此获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北京外交会议奖”。作为乌克兰马航M17空难调查组成员,参加失事现场调查、监督黑匣子的移交、初步报告,负责空难的法律问题研究,获MH17空难调查奖。
 
 

 
 
欢迎大家报考taptap下载安装安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