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第005版:“人工智能+民航”探索正在升级(附图片)
2023-11-29 14:56浏览次数:信息来源:《中国民航报》
记者:王艺超 李佳为


2023年11月29日 《中国民航报》第005版


“人工智能+民航”探索正在升级(附图片)


在数字时代,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目前,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应用在民航业哪些领域和环节?在民航领域,这种技术具有哪些特点和优势?李海丰:

2022年初民航局印发《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标志着我国智慧民航建设从顶层设计走向了全面实施阶段。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民航业应用非常广泛,涉及智慧出行、智慧空管、智慧机场、智慧监管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例如,智慧出行中的“一脸通关”,即通过人脸识别为旅客出行提供便利;智慧空管中的人工智能可以实时分析飞行数据,为空中交通管制员提供决策支持;智慧机场中的人工智能可以实现机场飞行区地面保障资源的智能调度,有效提升机场运行效率及安全保障水平;智慧监管实现了行业数据汇聚共享,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极大释放了数据要素的价值。

在民航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和优势主要体现在自动化、高效性、个性化、预测性、自适应等方面。具体来讲,人工智能算法的自动化程度较高,算法具备高效性与个性化特点,人工智能算法的大数据分析和预测能力有助于挖掘隐藏在业务数据中的规律,避免风险异常。同时,人工智能算法可以自适应学习和自主优化,通过与业务数据的反复交互,实现算法的迭代升级。

作为一个沉浸在大数据中的行业,民航业呈现出高度信息化的特点。随着行业主体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数据量未来或将呈指数级增长,这意味着传统的信息处理手段已经无法满足行业发展需求。面对这种趋势,人工智能技术能够给航空公司、机场、空管带来哪些帮助?它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提升安全水平和运行效率?

李海丰:

在数据要素极度丰富的情况下,人工智能技术将释放航企、机场、空管等业务场景数据的价值,具体包括实现数据分析与预测、业务的自动化决策、资源的优化调度、识别潜在风险、提升旅客出行体验等方面。

以机场航班智能保障为例,根据航班实时动态,采用智能优化方法,自动为航班分配机位并规划滑行路线;在航空器滑行过程中,可以通过场面监视技术以及特种车辆自主定位技术,避免冲突、刮碰等事故的发生;最后,通过智能调度算法有序完成航班地面保障资源调度,从而提升航班安全保障水平和运行效率。再比如机场跑道状态的安全巡查,以往主要依靠人工目视巡检,效率低且存在安全隐患。如今,有了智能机器人,可依托其身上的各类传感器完成机场跑道状态数据采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更精准、高效地识别跑道存在的安全隐患,还能为跑道运维养护提供预见性的决策支持,这些都显著提升了机场跑道安全保障水平以及运行效率。

2022年,ChatGPT横空出世,迅速掀起了全球对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关注热潮。立足民航业,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进化中”的前沿技术?又该如何利用和使用它们?对于其存在的“信任困境”是否有可行的解决方案?

李海丰:

虽然生成式AI和大模型技术还在“进化中”,但在诸多领域,通用大模型技术已经展现出超凡的能力。近期,在医疗、教育、法律等领域都进行了垂直大模型的研发。可以说,大模型技术开创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又一次革命。立足民航业,我们应积极拥抱这种具有变革性的技术,但考虑到生成式AI仍在“进化中”以及民航业的特点,在推进时应秉持积极且谨慎的态度。

民航领域想要利用和使用大模型技术,可以从训练民航垂直领域大模型开始,在现有通用大模型的基础上,融合民航领域数据进行再训练、指令微调以及风格对齐等;也可以采用工具学习范式,将大模型作为一种工具嵌入民航业务系统的智能算法研发中。

“信任困境”确实是AI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共性问题。为摆脱“信任困境”,我认为要从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发力。在管理层面,制定大模型等AI技术应用的监管制度、规范以及技术标准至关重要,可在容错性相对较高的场景优先试用;在技术层面,加快推进大模型等AI技术的可解释性研究、大模型技术能力边界与可靠性测评等工作。

原文链接:http://epaper.caacmedia.cn:81/detail?record=1&ChannelID=12168&randno=4516&resultid=12247&presearchword=NPID=1*pubdate=2023.11.29*page2=005

内容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