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津:中国航企如何在“变奏曲”中起舞
2012-10-09 13:15浏览次数:信息来源:

《中国民航报》2012年8月14日3版刊发taptap下载安装安卓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李晓津署名文章:

中国航企如何在“变奏曲”中起舞

□李晓津

  从1990年至今,随着中国航空市场的迅速成长,全球航空业普遍看好中国市场。特别是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枝独秀的中国市场吸引了亚洲的很多低成本航空公司。它们开始从中国的二线城市逐渐深入一线城市,如北京。在外国低成本航空公司纷纷进入中国之际,中国航企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听风就是雨”,影响民航强国建设的长远目标。

  外国低成本航空公司的影响

  从2005年开始至今,在短短几年内,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外国低成本航空公司至少有10家,航线增至32条(外国低成本航空公司2012年夏秋航季在中国内地运营的航线数量),覆盖了中国多个城市,对中国航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从短期来看,这对中国国际航空市场总体影响有限。在航班量方面,根据有关航空公司公开的资料,截至今年6月底,亚洲航空执飞中国至马来西亚的航班每天约7班,新加坡捷星亚洲航空和其他低成本航空公司执飞中国至新加坡的航班总计每天约8班,合计约15班。根据民航局和航空公司公布的2012年夏秋航季航班计划,其占同期我国国际航班量的份额约为2.5%。再考虑到票价因素,其所占的市场份额低于2%。因此,当前外国低成本航空公司对国内航空公司总体影响有限。

  从中长期来看,外国低成本航空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将促进中国低成本航空市场的成长,为国内航空公司日后进入该市场做好铺垫。低成本航空在中国的发展仍属起步阶段,政府、航空公司和旅客对低成本航空均处在摸索阶段,社会广泛关注的所谓“春秋航空黑名单”事件就反映出这种不成熟。而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低成本航空公司发展历史相对悠久、市场经验丰富,完全可以成为中国低成本航空公司的“现场教员”。对中国旅客而言,这些外国低成本航空公司的产品形式、服务内容可以开阔视野,加深对低成本航空公司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其消费习惯。

  因此,外国低成本航空公司纷纷进入中国,短期内可能对国内航空公司产生较小的负面影响,从长远来看将为国内航空公司进入低成本航空市场奠定基础。

  中国航企的应对之策

  2010年初,中国民航制定并发布了民航强国建设的有关规划,明确指出了2020年中国民航的发展目标和总体方案。因此,不同国内航空公司在面对外国低成本航空公司的挑战时,应采取不同的策略。

  第一,国内主流航空公司应采取错位竞争策略。众所周知,中国民航发展所需的空域、航油、飞行员、机务人员、金融等诸多资源与市场需求相比严重短缺,导致国内主流航空公司在安全、准点、服务和效益等方面面临着巨大压力。因此,它们必须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最有价值的地方,特别是高服务、高品牌、高成本、高票价的主流航空市场。这种做法不仅符合建设民航强国的要求,而且符合我国现实国情,还可与外国低成本航空公司形成错位竞争,满足不同国内旅客的不同需求。

  第二,国内低成本航空公司应采取合作竞争策略。因为国内低成本航空尚处襁褓阶段,与国外同行相比,在人员、资金、运力、信息等诸多资源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在短期内,它们尚不能与国外对手直接竞争,而应采取合作竞争策略,在航班安排、票证结算、代码共享等方面进行合作,推动自身快速发展,并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低成本航空领域中的强者。

  第三,国内航空公司应积极准备,适时进入爆发后的低成本航空市场。根据国内外研究,中国低成本航空市场将在未来3年~5年后进入爆发期,现阶段主流航空公司和低成本航空公司均应积极准备、缜密观察、深入思考,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好多种预案,时刻准备着。事实上,这种“后发制人”的策略也是国内外诸多优秀企业面对不确定市场需求时的常用手段。

  第四,其他配套政策。政府应为低成本航空公司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包括空域资源开放问题、飞机关税问题、航油增值税问题等,为低成本航空公司有效降低成本和票价、参与国际竞争提供基础。

  由此可见,中国的航空公司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准备,为进入并占领该市场做好相关预案。只有这样,在外国低成本航空公司的中国“变奏曲”中,中国航空公司才能翩翩起舞。


 

内容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