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强:中小机场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2013-02-05 15:15浏览次数:信息来源:

《中国民航报》2013年2月5日头版刊发taptap下载安装安卓机场规划研究所所长王志强署名文章:

中小机场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王志强

  近日,关于机场亏损的问题引起了多家媒体的关注,更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机场特别是中小机场建设的关注和议论。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今后5年,我国将新建70个机场,改建101个机场。民航局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共有颁证运输机场180个,亏损的机场达135个,中小机场占87%。这引来了质疑的声音:如此多的中小机场亏损,怎么不收缩,反而要加大建设力度呢?

  要回答这个疑问,要从机场的定位和产业性质说起。世界银行在1994年的发展报告中,明确将“港口与机场设施”归属于准公共产品。这就要求机场的建设和运营要在符合国家发展整体要求、促进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促进社会公平与福利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因而,“公益性”是机场的第一位属性。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地区仍然把机场定义为公共设施,其投资主要来源于国家、地区财政投资或公共债券。虽然近年来机场商业化的浪潮开始兴起,但其主要动因是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效益,其发生的时代背景是发达国家机场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备并已运行多年。而我国当前机场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适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布局的。新建机场,初期投入巨大,大量依靠商业贷款,造成一定的财务负担。英国将机场、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折旧时限列为无限存续项目,机场这方面的压力就大为减轻。如果我国机场能享受这些世界通例的政策,亏损状况可能会大大改善。

  世界民航的发展历史和我国机场业多年的发展实践历程证明:机场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优化综合运输体系结构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有数字研究表明:每新增100万名航空旅客,就会直接创造800个~1100个工作岗位;每新增10万吨航空货运,将直接创造出800个工作岗位。而在为机场提供产品、服务的供应链中产生的就业机会,是直接就业机会的2倍~3倍。此外,机场可以带动配套的第三产业发展,改善周边区域的经济结构(即临空经济),机场的发展还能缩短人和货物的旅行时间,提高商业生产率。特别是在世界进入“速度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机场对一个区域经济的催化影响,要远远大于亏损造成的负面影响。

  当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机场建设、运营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不做具体分析,简单地用民航业带动产出比18的国家层面宏观分析,代替针对本地区经济、自然的严谨分析,导致预测失误、目标落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组织架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导致效率低下、负担沉重;追求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城市名片”,脱离了机场交通功能建筑的定位等,这些都必须加以改进。

  在新建机场时,在布局上要充分与国家高铁网布局协调。在非高铁区域,特别是地理环境复杂、人口疏散地区,应是新建中小型机场的布局重点,这样才能发挥“三公里跑道联系世界”的高性价比效应;在机场运营管理上,要大力推行向“管理型机场”转变,让飞行区管理与航站楼经营分离,广泛开展特许经营,将机场的消防、气象、医疗救援等工作社会化,大力降低成本,努力提高收益。选对建设地点,提高管理效率,新建的中小机场就能创造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发动机与助推器。
 

内容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