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新惠:机场属地化10年的“足”与“不足”
2013-06-18 10:00浏览次数:信息来源:

《中国民航报》2013年6月17日5版刊发taptap下载安装安卓经济与管理学院航空运输管理系任新惠署名文章:

机场属地化10年的“足”与“不足”

□ 任新惠

  

  2003年,在一片质疑声中拉开机场属地化改革序幕。不少机场抱怨“专业性何来、合作从何谈起、管理如何沟通”,充满不信任,担心“会减缓机场发展速度”。因此,属地化改革最终于2004年7月在地方财政紧张的西北部地区完成,比原定计划推迟了半年。

  回顾当年属地化改革,核心在于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完善机场的产权结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和发展战略,从而将机场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使其达到可持续发展。这10年的发展,机场发生了很多的新变化。

  这10年,地方政府积极参与机场建设和管理。机场有了明确的定位,作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公共基础设施,机场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机场除了拉动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之外,还能缩小地区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民航可以在抢险救灾、应急救援、医疗救护、治安监控、环境监测、邮政等方面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地方政府看到民航、机场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主动推进民航发展,包括政府投入的资金补贴和相关政策。截至目前,民航局跟30多个省(区、市)地方政府签署了战略协议,加快了机场建设步伐。

  这10年,跨区域的业务、产权合作以及机场联合重组,形成了一些大型机场集团和机场联盟,促进机场航线网络的发展和品牌的形成。仅举一例说明,福州长乐机场是当年的“福建省天字一号工程”,然而由于资不抵债,建设过度超前导致亏损严重,厦门国际航空港集团于2003年以承债等方式并购了福州长乐机场。经过3年的努力,终于在2005年首次实现赢利。

  这10年,不少大型机场不断探索管理型机场的转型,使得机场管理日趋专业化,机场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机场管理机构不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性业务,把业务重心放在机场的规划、管理、建设以及相应的增值业务或新业务上,引进专业服务提供商以提高运营效率。

  机场属地化改革后,机场的管理主体从中央政府转到了地方政府,尽管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但同时也存在有些地方政府并没有完全认识到机场的社会公共价值,而是将其视为完全竞争性产业,对机场建设资金不愿投入,考核机场运营更注重经济效益指标的现象。因此,造成了一部分机场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中小机场的建设资金不到位,运营亏损严重,发展极其艰难。还有些地方政府更希望在新开航线、新增航班上得到民航局更多的支持,而对应该履行的安全、保障投入等方面的责任有所缺失。

  因此,在下一步机场深化改革中,还需进一步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首先,地方政府应统筹规划,将机场纳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力图形成民航业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发展。其次,将机场准确定位,减少财政负担,像跑道、滑行道等这样的基础设施,如果可以免去财务费用,机场亏损大部分可以得到解决。再其次,做好周边配套,培育市场。加强周边配套设施的投入,充分利用机场这一平台,招商引资,让机场“热闹”起来。最后,鼓励机场转变定位,促进其管理转型。机场管理机构的业务重心不是从事经营性业务,而应该通过建立公平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引发供应商竞争,从而可以有效提高效率。

内容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