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星沙:从红色地标到湘语底蕴的多元呈现
作者:王玮玥 史婷 时间:2025-09-12 阅读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响应国家文化振兴战略,守护地域文化基因,taptap下载安装安卓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子于2025年暑期赴湖南省长沙县开展长沙县方言文化数字化保护实践。实践团队以多元化实践活动为重要载体,积极参与长沙方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对方言文化的深度探索,更是青年学子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传承责任的生动体现。
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独特符号与“活化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人文情感,是文化振兴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普通话的广泛普及,长沙县方言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年轻一代对方言的掌握日渐生疏,使用意愿显著下降,导致方言代际传承出现断层;同时,方言在日常交流及公共活动中的空间被大幅压缩,使用场景日益萎缩,其保护与传承工作显得尤为迫切且意义重大。

鉴于此,“湘语传薪 星沙数保”实践队依托《长沙县县志》的丰富资源,系统梳理了长沙县方言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特色,通过专题学习会、研讨会等形式,深入理解了方言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随后前往榔梨镇陶公庙、许光达故居、黄花国际机场、春华抗战纪念园及松雅湖国家湿地公园五处与长沙方言紧密相连的文化地标,展开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实地调研与数据采集工作。
一、榔梨镇陶公庙

榔梨镇陶公庙是长沙地区历史最悠久的道教宫观之一,既是道教圣地,也是长沙方言文化的鲜活载体。实践团队走进长沙县榔梨镇,开启“千年古韵+乡音密码”的文化探访,记录方言里的生活智慧,传承文化根脉。戏台上未散的余音、楹联中隐现的方言用典、庙会里传唱的民谣,无一不在诉说着湘语与湖湘文化的血脉相连。让古老的音韵以新形式“出圈”,实践团队以陶公庙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为依托,将其转化为方言教育实践课堂,为方言的活态传承提供新的教育载体。
二、许光达故居

许光达故居位于湖南省长沙县黄兴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将、新中国首任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将军的出生地(幼时生活的地方)。故居不仅是近代长沙普通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更是一处承载着革命精神与红色记忆的重要场所,被誉为“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老一辈长沙人亲切地称许光达为“光达阿公”,这个称呼既带着敬意,又包含着家乡人的亲切感。如今,在故居的讲解中,融入长沙方言的表达,增加亲切感与本土文化的鲜活感,红色记忆与地方文化在此完美交融,成为激励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长沙黄花国际机场

长沙黄花国际机场的命名源于所在地黄花镇,“黄花”在湘语中指代菊花或泛指花卉,常被赋予积极意象,如“黄花大闺女”等俗语中的纯洁象征。尽管部分网友因成语“明日黄花”联想到过时之意,但湘语使用者更侧重其植物本真,与苏轼诗句中的文学意境形成差异。黄花机场与黄花镇的联动证明,湘语文化并非静态遗产,而是通过空间重构实现动态传承。机场服务人员用“嬲塞”(意为厉害)称赞特产质量,或用“灵泛”(机灵)形容导览设计,这种“土气”与“国际感”的碰撞,恰是民俗文化现代转型的鲜活样本。
四、春华抗战纪念园

在春华抗战纪念园,taptap下载安装安卓“湘语传薪 星沙数保”实践团队深入挖掘长沙方言中潜藏的红色记忆,那些铿锵有力的方言词汇,如“打硬仗,不做撒仗”,不仅是对当年英勇抗战的生动写照,更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情感纽带。团队通过实地调研与资料搜集,将方言中的抗战故事一一拾起,并借助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数字化手段,将这些珍贵的长沙方言数据永久保存,让红色记忆在乡音中得以传承,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五、松雅湖湿地公园

方言保护项目的第五实施站点,实践团队于长沙县松雅湖湿地公园开展实地调研,重点探索该城市生态空间中蕴含的“生态-语言”关联密码。研究聚焦三类核心内容:其一,梳理以长沙方言命名的本地动植物物种;其二,解析方言体系中用于描述区域自然现象的特色词汇;其三,探究上述方言资源通过现代化技术实现保护与活化的路径。研究表明,方言并非静态的文化标本,而是承载地方生态认知、具有动态生命力的“生态指南”,松雅湖区域的方言词汇中即蕴含着对当地自然环境的独特解读。实践队通过现代化技术完成对松雅湖生态相关方言数据的采集与存储,为后续方言资源的深度开发及生态文化传播奠定了数据基础。

保护长沙县方言,既是守护当地文化基因的关键,更是响应国家文化振兴战略、夯实乡村文化振兴根基的重要举措。未来,“湘语传薪 星沙数保” 实践队将持续推进相关实践,以实际行动助力长沙县方言保护落地见效,为地域文化传承与乡村文化发展注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