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访华
中苏关系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恶化,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一直处于不正常状态。当时中苏关系正常化有“三大障碍”, 即苏联在中国北部的中苏、中蒙边境地区大军压境,武装侵入中国的西邻阿富汗,在中国南部支持越南侵占柬埔寨和对中国边境进行挑衅。1982年3月24日,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发表讲话,传递了改善对华关系的信息。邓小平提出,要采取一个大的行动,向苏联传递信息,争取中苏关系有一个大的改善,但改善必须是有原则的,这个原则就是苏联应主动解决影响中苏关系改善的“三大障碍”。10月,中苏开始就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进行政治磋商。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病逝,苏联决定15日举行葬礼。邓小平立即指示派国务委员兼外长黄华作为中国政府特使赴莫斯科参加葬礼。这是在中苏接触中断多年后所采取的非同寻常的举措,被称为“葬礼外交”。1984年12月,以苏联副总理阿尔希波夫访华为开端,实现了两国副总理级官员的正式互访。1986年7月底,戈尔巴乔夫发表讲话,表示苏联愿意在任何时候和任何级别上同中国最认真地讨论建立睦邻局势的补充措施问题,同意按主航道划分阿穆尔河(黑龙江)边界线走向,同时宣布苏联将分阶段从阿富汗撤军并正在同蒙古讨论撤出大部分苏军问题。对苏方的这种反应,中方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中苏两国政府就消除两国关系正常化的障碍问题进行了长达7年、共12轮的政治磋商。在邓小平的直接推动下,中苏政治磋商取得了重要进展。苏方在柬埔寨问题上的态度逐渐发生变化,并同中方达成谅解,为两国关系正常化创造了前提。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正式访华,同邓小平举行了高级会晤,破裂20多年的两党两国关系终于实现了正常化,为建立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新型大国关系,提供了良好基础。
实施“希望工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年大计,教育为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不能读完小学和初中,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育经费短缺,有些地方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学龄儿童无法上学。1989年3月,由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和全国少先队工作委员会共同创办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北京正式成立,该会成立伊始就把工作重点放在救助失学儿童上,并启动了影响深远的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早在1990年5月,邓小平就亲笔题写了“希望工程”四个大字。1992年6月10日和10月6日,他两次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向希望工程捐款共5000元。江泽民于1991年11月12日为希望工程题词:“支持希望工程,关心孩子成长”,他还多次为希望工程捐款,到贫困地区专门看望失学的孩子。1992年4月,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团委和中直工委组织部联合发起了“捐出几元钱,献上一份爱”活动,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大力支持。
希望工程实施的第一年,共收到国内外捐款4000多笔,合人民币821万元。在全国23个省、自治区的138个贫困县资助了3万名失学少年重返校园,在贫困地区建立了17所希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