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三年“大跃进”造成了国民经济严重的困难局面。1960年9月30日,在中共中央批转国家计委党组《关于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此之前,李富春于8月中下旬对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进行研究时,根据上海会议和北戴河会议精神,特别是根据周恩来的意见,提出应以“调整、巩固、提高”的方针安排经济工作的意见。8月底,周恩来提出,应在“调整、巩固”后面加“充实”两字,从而最初形成了完整的“八字方针”的意见。
1961年1月,中国共产党八届九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听取和讨论李富春《关于1960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和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主要指标的报告》,鉴于“大跃进”所造成的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和带来的严重困难局面,会议强调贯彻执行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适当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和降低重工业发展速度。会议正式通过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并决定在农村深入贯彻《十二条》,进行整风整社。这次会议,标志着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转变,表明“大跃进”的方针实际上已经停止,国民经济转入调整的轨道。
在这次全会上,毛泽东强调要恢复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会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随后,相继通过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这些条例实行后,经济生活中一系列规章制度恢复和建立起来,经济调整有了明显的起色。同经济工作的调整相配合,科学、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也进行了政策的调整。
1月20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央工作会议关于农村整风整社和若干政策问题的讨论纪要》,《纪要》要求所有的农村人民公社进行整风整社,彻底检查和纠正“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生产风、特殊化风、命令风;要彻底反对贪污、浪费、官僚主义;彻底清查平调账,坚决退赔。
同年5月,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会议对《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进行修改,制定《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修改部分主要是取消原草案中公共食堂和供给制的规定。会议制定了《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规定在1960年底一亿二千九百万城镇人口的基数上,三年内减少城镇人口二千万以上,本年内减少一千万。会议还决定调整当年的钢产量,由原定的1800万吨降为1100万吨。会议还决定对几年来受批判处分的党员和干部,进行实事求是的甄别平反,规定以后不在不脱产干部和群众中开展反右反“左”的斗争,也不许戴政治帽子。
经过艰苦努力,到1963年6月,同1961年1月比,全国职工总数减少了1887万人;全国城镇人口减少了2600万人;吃商品粮人数减少了2800万人。国家按时完成了精减城市人口2000万这项攻坚任务,创造了历史的奇迹,为我国平稳度过三年困难时期,为我国工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总之,国民经济调整政策的制定和施行,使得自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农业生产开始回升,国家财政实现收支平衡,市场商品供应状况缓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也略有上升。而且,在经济调整过程中,对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和制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党在政治上“左”的错误并没有从根本上纠正,而且愈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