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参加第二期京津冀蒙本科高校“润德启智-课程思政大讲堂”活动

作者:孙彤彤    时间:2025-08-25    阅读量:

823日,由京津冀蒙四省(自治区、市)教育厅(教委)联合主办的2025年第二期京津冀蒙本科高校“润德启智—课程思政大讲堂”在北京举行。本次讲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为主题,通过专题讲座与教学工作坊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吸引了来自四地的214名教师现场参与。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孙彤彤参加培训。

会上,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狄鸿旭作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的专题讲座。他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必要性、融入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及实践路径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其理论逻辑与实施策略。狄鸿旭强调,应以5个认同”“5个共同”“5个相+5大特性为核心框架,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系统性认识,切实增强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与思想引领力。

中央民族大学蒋爱花教授带来《润心有声:大学历史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索》专题讲座。她系统阐述了课程思政提出的时代背景与政策脉络,深入剖析其理论根基与核心内涵,并聚焦古代史课程,具体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与实践结合点。蒋教授从融入策略与方法设计入手,通过丰富的一线教学案例,生动展示了如何将价值引领有机渗透于历史知识传授中。最后,她展望未来,提出应逐步构建分层分类的教学体系,加强数字化资源平台共建共享,推动学术研究成果及时反哺教学,实现思政育人成效的持续深化。

次日,中央民族大学王卫华教授围绕中国文学的课程思政这一主题,先后作了《世界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故事》《中国大地上的文学叙事》两场专题讲座。讲座立足跨文化比较视角,深入阐释中国文学叙事中的思政元素与传统文化,引导教师从文明互鉴与本土实践的双重维度构筑课堂。随后开展的教学工作坊中,与会教师围绕如何讲深讲透中国文学中的价值引领展开热烈研讨,通过案例互评和教学设计共创,进一步探索文学类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

本次大讲堂聚焦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拓展思政育人新路径,为一线教师搭建了理论指引与实践交流的高阶平台。我校将持续支持教师参与高层次教研活动,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夯实育人实效。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构建并践行1232大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有效推动思政元素与民航特色专业深度交融,打造移动的思政课等特色育人模式,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贡献力量。

版权所有©taptap下载安装安卓 |  地址: 天津市东丽区津北公路2898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