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徐明,宋二祥. 高填方长期工后沉降研究的综述[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9(6): 786-789.[2] 朱才辉, 李宁, 刘明振. 吕梁机场黄土高填方地基工后沉降时空规律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 2013, 35(2): 293-301.[3] 崔晓如. 高填方路基沉降变形分析与预测及其控制标准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 2010.[4] 史旦达, 周健, 贾敏才. 考虑蠕变性状的港区软土地基参数反演和长期沉降预测[J].岩土力学, 2009, 30(3): 746-750.[5] 邓聚龙.灰色系统综述[J]. 世界科学, 1983(7): 1-5.[6] 叶斌. 变形模型的分析研究以及变形的预测[D].上海: 同济大学,2006.[7] 陈善雄,王星运, 许锡昌. 路基沉降预测的三点修正指数曲线法[J].岩土力学, 2011, 32(11): 3355-3360.[8] 杨涛, 李国维, 杨伟清. 基于双曲线法的分级填筑路堤沉降预测[J].岩土力学, 2004, 25(10): 1551-1554.[9] 姚仰平,祁生钧, 车力文. 高填方地基工后沉降计算[J]. 水力发电学报, 2016, 35(3): 1-10.[10] 刘林, 罗汀, 陈栋. 考虑应力历史影响的高填方蠕变沉降计算[J].工业建筑, 2016, 46(9): 32-36.[11] 民用机场岩土工程技术规范[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 2013.[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测绘总局.国家水准测量规范[M]. 北京: 测绘出版社, 1974.[13] JGJ8-2007,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