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议背景
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治理成为新常态,治理改革的重点从效率、营利组织的改革转变成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改革,并逐步演化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且公平成为社会治理中的关注重点。公司治理作为治理改革的先行者,正经历着由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转型的变革过程,而技术网络、组织网络和社会网络的深度融合在对传统治理造成冲击的同时,也为公司治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氛围。因此,新环境下探讨公司治理体系的新特点、寻找提升公司治理能力的新手段成为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2015年9月5日-6日,“第八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暨“2015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发布会”于天津财经大学隆重举行。经过前七届的积累与沉淀,该国际研讨会已经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品牌和海内外公司治理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
本次研讨会由南开大学商学院、南开大学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天津财经大学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主办,同时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公司治理专业委员会、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网络治理委员会作为支持单位。大会还得到了国务院国资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天津市政府、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南开大学等相关部门领导,以及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以色列、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治理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国内公司治理学界专家学者、业界企业家的高度关注、广泛参与和鼎力支持。我院教师田利军老师获邀出席研讨会,期间与300余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在新常态下就治理改革深化和互联网背景下公司治理变革以及如何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进行了交流。
二、会议议程
会议围绕“网络治理、混合所有制改革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中心议题,采用主题报告和分会场小组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对公司治理研究发展趋势、治理能力价值创造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5日上午,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天津财经大学党委书记王玉英、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监事长周军、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郭军旺、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天津市教委副巡视员刘欣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天津财经大学校长、南开大学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院长李维安主持开幕式。茶歇后进行了主题演讲:加拿大约克大学商学院教授谭劲松“Government-business Interaction and Impact on Network Evolution: Observations and Imp lications”、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雷卡纳蒂商学院教授Peter A. Bamberger“Pay Transparency as a Mean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 Performance Management”、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商学院教授陈靖涵“Future Direction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Research”、日本佳能战略研究所教授濑口清之“Experiences of Reform of SOEs in Japan”、英国斯特莱斯克莱德大学教授Dimitris Andriosopoulos“To Overpay or Underpay? Payout Policy, Financial Distress and Investor Horizons”。随后李维安进行了被誉为上市公司治理状况“晴雨表”的“中国公司治理指数”的发布暨报告(2015)。下午,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理事长徐建国、清华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教授宁向东等著名学者在主题演讲中从不同角度进一步探讨了公司治理的深刻内涵。
6日上午是主题论坛,田利军老师提交研讨会的《业务招待费、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八项规定”背景下中国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在十二个分论坛之一的信息披露与内部控制论坛上进行了交流。下午,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廷求的“公司治理研究的演进和突破 ”、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卢昌崇的“为组织治理在儒学中植个根芽”、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唐跃军的“捐自己的钱还是捐别人的钱?基于终极控制人、第二类代理问题与公司慈善的研究”等主题演讲为研讨会画上了圆满句号。
三、参会体会
研讨会很多观点与实践成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如张东刚司长提出,我国公司治理研究尚需深化,应不断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司治理模式;陈靖涵教授认为,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研究的理论不够扎实,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竞争力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应从新的视角用大数据多维度分析公司治理的外在表现,从而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高明华教授以“哪些企业可以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国资流失如何界定”、“民资忧虑如何解决”为起点讨论公司治理与国企发展混合所有制的问题,强调真正的企业家应该是总经理而不是董事长、应重视企业家的独立性,同时指出国企的高能企业家由政府委任是不合理的,并且民营企业家的能力不低于国企。
陈汉文教授研究团队从实证角度剖析了“企业创新需要一个能容忍短期失败与风险的环境”的问题,认为政府监管迫使企业选择不利于其创新的内部控制水平:在前监管时代,内部控制水平内生于企业自身价值创造的需要,因而有利于创新;而在后监管时代,其正面效应逐渐消失,说明强制监管打破了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内生平衡;谭力文教授基于历史传承、现实需求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探究了公司治理在管理学科中的研究趋势,认为新时期尽管我国GDP与财政收入都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但管理学科理论研究滞后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实践,从而造成公司治理理论与实践严重分析的局面;宁向东教授分析了资产管理与资本管理的联系与区别,以京东和苏宁的案例说明企业不存在最优的资产结构,并指出淡马锡管理模式并不适用于中国,结论刷新了很多传统观念;曹廷求教授详细分析了公司治理研究的演进与突破,指出银行治理并非公司治理在银行领域的简单应用,并指出公司治理的应用会是下一步研究的热点,中国特色问题的提炼将成为高水平研究的起点;卢昌崇教授以儒学思想为基础,认为应在组织治理中体现儒学精神,并突破古人“三纲领”、“八条目”的管理局限,提出了包括“理肆”在内的“三纲领”、“九条目”,从而实现组织软治理与硬治理相辅相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