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经管学院召开专业建设专题工作会议

发布者:欢迎访问中taptap点点注册账号经管学院官方主页 [发表时间]:2017-05-19 [来源]: [浏览次数]:
月17日下午,经管学院在南教四接待室召开专业建设专题工作会议,会议由陈玉宝院长主持,院班子成员、专业负责人、学科负责人、系主任、系副主任、实验室主任、师资办主任和教务科科长参加。

陈玉宝院长首先对本次会议召开背景和主题进行了介绍,就学校拟在经管学院实施大类招生试点情况进行了说明,并结合学院现状开展大类招生的条件进行了分析。由于大类招生不仅仅是招生改革,更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因此与会人员重点针对大类招生的模式、大类招生的优点和弊端、大类招生是否适合学校定位以及学院的发展、大类招生后专业如何分流等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陈院长最后总结并对下一步调研工作等进行布置,要求与会人员进一步深入思考并在学校调研时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

 

附:大类招生相关知识

1.历史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的三十余年中,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办学内容和办学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阶段的十年制高等教育体系已经建立并得到完善,创新意识成为优秀人才的必备标志。随着上述变化的发生,一些矛盾开始暴露,相应的教育改革最先在北大开始酝酿和实践。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16字教学改革方针,即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并于2001年正式开始实施“元培计划”。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大学,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特点,也先后实施了按学科大类招生与培养制度。

2.大类招生具体含义

大类招生的全称是按学科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的,是高校实行“通才教育”的一种改革。按大类招生是高校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出的教学改革,并不是相近专业的简单归并,而是涉及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的一次深刻改革,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发展,也是学校进行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大类招生政策在“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下,建立“全校通修课程+学科通修课程+专业发展课程+开放选修课程”的新型模块化课程体系,引入第二课堂资源,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育人体系。并且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学生发展个性化的要求,新政策进行了管理制度的创新,实施了开放选课制度,导师制度,专业分流制度,专业流转制度等。从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特色培养两个方面进行学分制,以落实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持续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多元化实践教学育人体体系、学分制运行管理机制来贯彻落实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

3.大类招生模式

按大类招生主要有三种模式:

(1)大类招生按学科招生:这是现在很多高校都普遍采用的招生模式,即在同一院系中,不分专业,只按院系大类填报志愿。如我们经常在学校招生计划中看到的新闻传播学类、工商管理类、材料类、机械类、公共管理类等。

(2)大类招生招生形式如高校以“基地班”等形式招生:如考生熟悉的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清华大学的“人文科学实验班”“社会科学试验班”等都是以实验班的形式进行大类招生。

(3)大类招生通识教育:新生入校统一进入一个学院不分专业进行通识教育,待大二再分专业。如复旦大学从2005年对新生开始实行一年的通识教育,3700名新生不分专业,全部进入复旦学院的4个学院学习,学院构建了与教学改革相适应的全新的书院式学生管理体制。

4.大类招生优缺点

优点:减少考生盲目性;符合志愿者意向;创新型人才培养;提高学校效率;平衡冷专业等。

主要弊端:大类招生的问题关键出在专业分流环节。“多数按学科大类招生的高校,根据学生前一到两年的学习成绩排名,设定一定比例进行细分的专业分流。这样会导致成绩排名靠前的学生聚集到热门专业,其他学生分流到冷门专业,长期下来必然导致冷门专业越来越冷,热门专业越来越热,使部分学科的师资力量、教育资源与学生人数不相匹配,形成恶性循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