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20年,近五年教学质量评价一级2次,二级2次,获校教学名师奖。主持结题天津市教改项目2项(1项结果为“优秀”)。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民航局教学成果一等奖、交通教育研究会成果二等奖各1项。一作发表教研论文14篇(期刊论文7篇),教学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次,出版教材1部。以提升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赋能信息技术、加强深度学习为重点,获得全国电子信息青年教师授课竞赛华北区一等奖、全国三等奖,全国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实验案例设计竞赛华北区二等奖,天津市微课大赛二等奖。主持结题国家级项目2项,局级项目1项,横向1项,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EI/SCI收录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不断提升政治素质、思想品德,严格要求自己,坚守底线,敬畏规章,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同时,作为一名党员,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实事求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践行当代民航精神,坚守职业操守,做诚实可信的民航人。能够有意识地将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珍惜在校时光,不断充实自己,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守好自己的渠,种好责任田”。
作为“信号分析与处理”国家一流课程以及教育部“信号类课程群虚拟教研室”核心成员,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信号分析与处理”国家一流课程以及“数字信号处理”以及“通信电子线路”理论教学中。面向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依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深入分析00后大学生学习特点,确立“课程思政”体系化设计思路。依据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要求,通过“两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体系与行业应用相结合)确立理论及实践教学思政内容要求,将理论教学思政内容(四个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传承、四强空管、民航精神、家国情怀、工程伦理等)与实践教学思政内容(团队协作、科研诚信、学术规范等)融入到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中,利用声音、图像、微视频等信息化载体,设计课程思政切入点。引入案例教学、问题教学、项目教学方法开展深入学习,通过小组讨论、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以及三级项目实践课堂,创建探究式学习环境,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目标。根据反馈不断总结调整,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并达到师生共情、共振。
作为信号类课程群虚拟教研室核心成员,配合虚拟教研室主任,构建虚拟教研室章程与组织架构,负责信号类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平台开发,建设信号类课程群虚拟教研室教学资源与信号类课程群知识图谱框架,与各合作院校的沟通与协调,利用互联网及智能信息技术平台,突破时空限制,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流互动方式开展教学活动,2022年5月获批以来,信号类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共开展教学活动16次,37个教学资源,17个教研资料,知识图谱中涉及的知识单元97个,知识点78个。
从新形势下三大痛点问题出发,以提升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赋能信息技术、加强深度学习为重点,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建立课上课下、线上线下一体化智慧学习空间,开发虚拟教学演示平台,构建分层进阶式实践课程体系。创新成果得到学生认可,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1.更新教学理念、构建知识体系
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理念,提出基于成果为导向,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人格养成的一体化教学理念。课程教学内容体现“三结合”,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基础理论与行业应用相结合、理论学习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编写“应用案例册”。结合应用案例,在家国情怀、中国精神、历史传承以及学术诚信、学术思维等方面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聚焦“卡脖子”问题,提升其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极大激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赋能信息技术、加强深度学习
按照BOPPPS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在理论教学内容讲授基础上,引入PBL以及项目教学方法,增加课内示范性练习教学环节及课后实践练习项目,充分利用应用案例、虚拟教学演示平台、课堂演示及课外上机练习实现课上、课下一体化教学。借助数字化智慧学习平台,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学习环境,促进课程教学模式的翻转。
3.构建分层进阶式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以“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为视角,开展分层进阶式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加强课内外实践环节,构建两系列(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和三层次(基础层、扩展层和提高层)实践教学体系。课内实验(含验证型,综合型和设计型)属于基础层,培养基本实践技能;与本课程配套的课程设计属于扩展层和提高层,扩展层达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扩充,提高层培养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实践创新能力。
课程设计环节基于项目教学方法,教师给出开放性题目供学生选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自主选题、方案设计、工具选择、方案实施、项目答辩、文档整理等教学环节,将理论教学内容应用于实际系统的开发。
4.构建了可衡量、可量化的模块化质量评价体系
以OBE核心理念为指导,设计体现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设计实践课程体系及教学组织形式,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的可衡量、可量化的模块化质量评价体系,并将其应用于通信工程专业的DSP技术及应用课程设计及其他相关课程设计类课程中,所构建的质量评价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定量评价学生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情况,便于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侧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在工作中努力提升业务水平,对自己严格要求,坚持每天阅读文献,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以身作则。在研究生培养中,掌握每名学生的课题进展和科研工作细节,帮助学生把握整体学习节奏,始终有目标、有干劲。深知学生考研不易,每年控制招生人数,利用除教学工作外的所有时间帮助学生,使他们在学期间成果丰富,能够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毕业后均能收获满满。
教学工作尽心尽力。疫情初期,各种线上教学手段“蜂拥而来”,压力倍增。开学初的一周,手机中记录各类讲座的时间,如期倾听,纪录要点,并思考如何与所教授课程有机结合,尽可能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在疫情大背景中不迷失方向,仍然可以努力前行!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反馈的建议不断调整教学手段,由初期的SPOC教学,逐步转变为直播授课,每节课均保存回放,并将板书和笔记及时传到微信群中,帮助学生课后梳理知识要点,提升课堂效果。
实践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位同学的学习状态,为避免“打酱油”行为,在每个教学环节,以组为单位,一对一进行指导与交流。同时强化团队合作意识,让组内每位成员都不掉队,给组长加任务,鼓励组员提起精气神,增加存在感,为组内的成果积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学期末答辩时,平时经常“封闭”自己的学生也觉得收获很大,在答辩现场对组内成员表示由衷的感激。
作为院教学委员会成员,认真完成教改项目评审、青年教师培养等各类工作,积极参加院系各项工作、服务社会,同时作为志愿者,积极参与70周年校庆、研究生培养20周年庆祝活动等。
始终将“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牢记在心。教育的原点就是爱,有爱才有责任,爱教育、爱学生是每一个教师应尽的义务,后续必将在岗位中执着坚守。因为热爱,所以选择,因为有爱,才能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