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科研是高校的两大基本职能,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以科研为依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人才对行业的支撑是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重要举措。
“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要培养最适合国家、行业需要的人才,师资队伍就要承担、接触、了解最前沿的科研、产业需要。按照学校的整体规划,结合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行业优势,安全性与适航系的教职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面向”的殷殷嘱托,直接参与了ARJ 21、C919、AG600等一系列国家大飞机项目的适航审查工作。在C919大型客机研制和取证的关键时期,王鹏研究员及其带领的团队收到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专函邀请,参与了多项取证支持工作,为我国的大飞机事业做出了贡献。


图1 安全学院教师王鹏参与C919项目攻关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全性与适航系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基金重点、自然基金面上、民航安全能力等数十项科研项目,以及ARJ21、C919、宽体客机等一系列的型号支持项目,大大提升了师资队伍了解国家需求、了解行业需要的能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师资与技术基础。同时,大量研究生直接参与到科研项目中,研究生张伟表示:“作为一名研三的学生,我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等多个环节,参与了安全性评估方法的研究工作,这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学术素养,也锻炼了科研实践能力,让我有机会将学术知识融入到工程实践,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2 安全学院教师利用适航(飞)实验平台指导学生
同时,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注重大型科研平台建设,持续推进适航飞、适航发两个大型科研平台建设工作,开展民航局重点实验室“民航航空器适航审定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任务。实验室建设一方面支持了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从纸面知识转化为了工程能力。研究生董方正表示:“在实验室基于安全性的系统失效建模仿真测试平台建设期间,与平台建设负责人交流航电系统失效相关专业知识、参加平台操作技能培训,在平台搭建完成后,可自主进行故障注入、仿真分析等工作,使我有机会从全机的角度了解安全性,对相关理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为我以后的进一步深造提供了坚实的背景基础”。

图3:安全学院学生到613所、上飞院、商飞制造实习的工作证件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一直是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理念,学院积极拓展学生的实习机会,把学生推荐至航空工业607所、613所、商飞、中电科等多个单位参与实习。岳舒婷曾在中航工业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民机部实习近三个月的时间,协助完成民机HUD系统加改装项目相关工作。针对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培养模式,她有着很深的感触:“工作中接触到的实践经验对我的课题研究提供支持,也帮助我在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之间进行思维、能力转换。首先,我体会到了敏锐的发现与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它可以帮助我们在实践难题中选择待研究的目标与方向、也可以通过我们所研究的课题解决应用遇到的实践难题。其次,设计单位的工作与踏踏实实的科研都不会特别轻松,身处其中的人并不能即刻感受到自己所做工作的成果,更像是庞大体系中的一环,当前钻研、推敲的东西虽然看起来微小,但可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节点,因此养成不断学习、深度思考、仔细严谨的习惯也是我在未来科研生活中努力的方向。”
以科研项目、科研平台、行业实践为依托的培养方式,对学生的知识应用和行业适应力具有很大的帮助,目前,学院培养的适航专业毕业生就职去向遍及商飞北研、商飞上海设计研究院、电科航电、航空工业607所、611所、631所、千山等行业内单位,为我国的大飞机事业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
